疾控机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监测结果与分析认识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疾控机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监测结果与分析认识实践

王利红

山东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聊城 252400

摘要:目的:本疾控机构进行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监测实验主要是为了在灭菌消毒的过程中查找压力蒸汽灭菌法所表现出的问题和缺陷。方法:连续对本疾控机构两种5台压力蒸汽灭菌设备进行生物与化学监测。结果:240次的生物监测,合格率在95.83%,722次的化学监测,合格率在75.76%。结论:生物监测实验结果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化学监测方法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与生物监测结果不一致,因而要想最大程度确保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效果必须要正确使用生物监测。

关键词:疾控机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监测结果;分析

引言

疾控机构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会聚集大量的人群,由此也会使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大量的蜂拥而进,而如此之多的细菌病毒等也会在悄无声息之间以不同渠道感染不同的人群,进而产生较大的疾控机构感染问题。所以,不断强化疾控中心与之相关的一切消毒灭菌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压力蒸汽灭菌器作为其经常性使用灭菌消毒设备来说,势必要严格遵照规范要求对其进行正确使用。由此本文以本机构为例,对其进行相应的实验监测,找出其问题。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到2010年近两年以来社旗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两种一共5台压力蒸汽灭菌器连续进行240次的生物监测和722次的化学监测。需要准备的材料与相应原理如下:

121℃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北京四环卫生药械厂子生产)。相应的原理是利用热敏化学指示剂油墨受压力蒸汽热力作用一定剂量(12120min后,将浅黄色热敏化学指示剂变为均匀黑色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的指示。

115℃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相应的原理是利用热敏化学指示剂油墨受压力蒸汽热力作用一定剂量(11530min后,将浅黄色热敏化学指示剂变为均匀黑色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的指示

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菌片(北京四环卫生药械厂生产)。由嗜热脂肪杆菌( ATCC7953芽孢和滤纸片组成菌片回收菌量为5.0×104~5.0×105CFU/片,抗力在121饱和蒸汽作用下存活时间≥3.9min杀灭时间≤19minD值1.3 min~1.9min。

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15压力蒸汽灭菌30min备用

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通气贮物盒,自制

(二)检验方法与结果判定

遵循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中2.5.1条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鉴定试验和5.17.2.1条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的要求,每月对我机构内爱滋病初筛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诊实验室内5台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法以通气贮物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滇甲酚紫葡萄糖蛋白陈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d,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以每次试验阳性对照变黄,阴性对照颜色不变;试验组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滇甲酚紫蛋白陈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滇甲酚紫蛋白陈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化学监测法以化学指示卡3片放入物品包中央或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不同部位,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以所放置的指示卡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2009~2010年对我机构内三个实验室的两类5台压力蒸汽灭菌器共进行生物监测240次,合格230次,合格率为95.83%;化学监测722次,合格547次,合格率为75.76%。

(二)分析

从结果来看,生物监测240次,合格率为95.83%,远未达到《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的灭菌保证水平10-6,即10万物品仅1件不合格的标准,说明在应用压力蒸汽灭菌法进行消毒灭菌时仍需加强管理,注重监测,提高合格率。

化学监测722次,合格率为75.76%,与生物监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且化学法不明原因的不合格次数达38次,说明化学指示卡法受不明因素影响大,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仍不理想。

三、讨论

(一)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规范

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时的消毒与灭菌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待消毒物品的清洁状况、包装情况、物品大小和性状;消毒灭菌的时间、温度;物品的装载量与放置位置;灭菌器的密闭性能、排气情况、校准情况、运行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一个灭菌周期的效果,加之疾控机构在日常运用中往往存在消毒物品种类众多、灭菌温度与时间要求不一致、压力蒸汽灭菌器配备不同等情况,因此势必要针对不同的部、不同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制定出详尽的操作规范及监测规范。

(三)监测方法的改进

由于生物法监测结果周期长,而化学法监测结果受影响因素多。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实际中仍应在实验时加做器材和培养基的阴性对照样品,以确认实验材料是否达到无菌要求。而对于监测方法改进方面,建议有关厂家开发新的监测设备,用于采集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一个灭菌周期内的温度、压力等数据的变化曲线,以更准确地判断消毒灭菌状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压力蒸汽灭菌器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为常用的消毒灭菌手段来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重使用、轻监测、重结果、轻过程等,进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而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压力蒸汽灭菌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消毒与灭菌效果,疾控机构还是应该对以上讨论的方面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苏璇,徐丹慧,刘翠梅,敦哲,江初,孙培源,王磊,刘锋,畅青霞. 基层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性能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22):3516-3520.

[2]薛旭涛,宋根铎,王硕,杨垒. 疾控机构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2950-2951.

[3]顾涛,肖苓秋,刘贵明,周帆,邱云森,浦中梁,王文君. 疾控机构实验室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生物监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1):2649-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