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吹塑纸版画教与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儿童吹塑纸版画教与 学初探

邵慧

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  2210000

中国是版画的故乡,作为绘画的一个种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版画的新兴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极力倡导,五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新兴版画走得非常坎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扩大。近年来儿童版画,因其线条清新,色调明朗,黑白对比强烈,使之迅速走到国际,获得好评。儿童版画,如木刻,纸版画,石膏板画,泥版画等,便于儿童学会创作版画。而吹塑纸版画,更易于掌握,是当前儿童发展美术创作活动的有利形式。对幼儿园,中小学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它不仅是美术教学,也是手脑的劳动,有助于培育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吹塑纸版画教学与创作活动需要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

  1. 儿童吹塑纸版材料及技法点击

吹塑纸因其材质松软,价格低廉,便于操作,省去刻刀,儿童用铅笔、竹签等简易工具即可刻画,降低了以往木刻版画的难度,便于低龄儿童掌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尤其是改变了单一的材料、工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一个老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傅要领进门,让其感兴趣,才能信其道,但更重要的还有教学过程和结果,老师教会了其方法,学生学会了其中的门道,并能加以应用,进行创作,达到身心的愉悦,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品味,这才是教育的最终、最高目的。吹塑纸版画的方法,步骤简单的做一介绍。

(一)材料:吹塑纸 圆珠笔 铅笔 竹签 美工刀 彩卡纸 黑卡纸 素描纸 打印纸 复印纸 铁夹 水粉 水粉笔一套 马莲(也可用铁勺代替)

(二)具体方法(技法点击)

目前教育好像进入了一种误区,对传统美术教育的极端否定,比如技法,几乎不讲,不提,讲了好像就变成了填鸭,灌输了,对于小学生来说适时的讲解一些美术技法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表现欲,尤其是对于转型期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帮助。

  1.         搜集素材、画稿制版。

提前画好稿子,直接放在吹塑纸上(两张纸大小应一致),用铅笔或竹签,沿着稿纸划破,刻画时应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左右手要协调,此法印出的作品与画稿是相反的,如果画面反正关系影响效果,则可以把画稿先用拷贝纸描画一遍后,用拷贝纸的背面画稿,再利用复写纸转印到吹塑纸上(如汉字、写字的手等)。经刻画后,这样吹塑纸上的凹痕就出现了,拓印时凹痕是印不出的。

2、        拓印

黑白和粉印效果: 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两种方法都需要用夹子夹住纸的顶端或底端,从上或下开始拓印,在印制过程中应注意水粉和水的比例,水不宜太多,多了会糊,少了则会干、焦,不宜大面积涂抹,适合小面积,涂一层,拓印一次,用马莲磨拓,切记不能用手去按压、拍打,否则肌理模糊,严重的颜色会溢出,阴刻的线条也不明显。颜色可反复涂抹,如不小心水粉填入凹痕,则用铅笔重新描刻,直至达到自己喜欢的效果。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有些画面根据需要可以借助其他工具,能够创造出画笔画不出来的效果,如用美工刀的划痕,铅笔的点痕,电烙铁的烫痕,一些特殊肌理可以使画面效果丰富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版画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反复复制,也可以不断改变作品的色彩,集版味、刀味、肌理效果等浑然一体,其装饰性无与伦比。


  1. 吹塑纸版画教学要追求“形散”。

“形散”指的是“开放”,及教学方法要开放。在孩子创作、定稿之前,老师要做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采用游戏、故事情景等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作能力;临摹大师作品进行再创造,感知其构图、色彩的魅力;让学生注意平时的校内外活动,捕捉绘画的素材,尽量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拿起画笔画身边的事和物,这些过程形式多样、有趣而丰富,最终的“散”是发散学生的思维,目的都是为了教学的效果。学生学到了,掌握了,“神”是不散的,定稿后的制版、印刷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协调操作,细心、耐心刻画,版味、肌理、神韵不减不变,这就是版画的魅力——形散、神不散。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的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易已深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花开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恼,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所以,去掉华丽与浮躁,回归质朴与静寂,让孩子静下心来去制作、拓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自然溢出幽香,这个时候,就可以品味他们的大作了。所以,很多看了版画班学生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孩子的作品很有独创性,趣味性,生活性,有内容,有思想,多姿多彩。

吹塑纸版画教学还在不断的探索、摸索中,但我们最终目的是使孩子的心智、情感,能力、品格得到全面提升,从而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杨景芝 《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美术辞林》 版画艺术卷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