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角色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试析角色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方嫣

常熟市谢桥幼儿园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②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③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把握介入与否的适宜时机。
【关键词】角色游戏;教师介入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教师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3、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那么是不是教师的每次介入都是适合的呢?什么时候的介入才是适时的呢?

案例一:

大班角色游戏活动开始了,这时强强小医生正在给馨怡妈妈的宝宝看病,护士昕昕正在把针筒和吊瓶拿出来,教师走过来并没有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便问强强:“强强,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呀?”强强看了一眼老师说:“我是医生,在给宝宝治病呢!”说完又继续了手中的活儿,教师又说:“恩,别忘了用听筒来听听看哦!”这时昕昕正在很认真的给宝宝盖被子,教师又说:“昕昕,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呀,小护士真细心!”说完又继续去别的区域了。

试析:

《幼儿游戏学》中指出直接介入也称外在干预,指成人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其方法主要是语言提示和材料提供。

  教师在幼儿游戏之外,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教师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游戏。但应注意的是,这种介入一定要自然,以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基本条件。

而在本次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老师的两次介入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的游戏发展产生了干扰性作用。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作用,如上例中的“恩,别忘了用听筒来听听看哦!”“昕昕,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呀,小护士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案例二:

超市的游戏幼儿也很喜欢玩,因为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且可以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因此去的人也不少,滔滔今天做的是超市的收银员,玩着玩着,我发现他坐不住了,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一声不响的跑了出去,到别的游戏区做顾客去了,这时,我从超市里拿了一瓶酸奶装作顾客来到收银台边,看到收银台没人就问:“收钱的人去哪里了呀?”这时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他出去玩了,可能是胡小海听到我在找他,他马上又从别的游戏区回到了自己的岗位,我笑着对他说:“你去哪里了呀,我们都等着你收钱呢!”他听完不好意思地对着我笑了笑。在评价的时候,我又跟大家一起商量,如果你想去别的游戏区玩应该怎么办?商量下来,大家告诉我说可以跟旁边工作的人商量一下,大家轮休。

试析:

《幼儿游戏学》中同样指出间接介入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其方法主要是与幼儿平行游戏或共同游戏。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幼儿干什么,而是使幼儿随着教师的暗示行为而行动,所以也称间接指导。这种介入的好处在于,因为成人与幼儿一起游戏,无形中就是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和认同,会引起幼儿的更大兴趣和持久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了游戏的水平。

 总之,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如“打乒乓球”的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教师要学会接住幼儿的“有效球”,即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时机,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和准备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最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