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归园田居》(其一)浅谈“群文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2

由《归园田居》(其一)浅谈“群文阅读”

蒋俊秋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一切教学理论都是为了课堂服务”,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首先,从“由少到多——学生的阅读量现状”谈起,并从“由点及面——结构化文本的选文”进行思考,然后从“由师到生——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进行讨论,最后,针对“群文阅读”的成长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结构化文本;教学设计

一、课题缘起——“群文阅读”初解读

近年来,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这样一种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悄然兴起,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呢?在《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一文中有这样的阐释:“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随着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群文阅读的定义不断修正完善,它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1]”这也是目前师生接受度较高的定义。

由此定义,我想,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依托于教材进行的,那么“群文阅读”想要广泛地进入课堂,也应该依托于教材文本。因此,在本文的阐释中,我将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来谈谈我的体会。

二、由少到多——学生的阅读量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听到“现在的学生完全不读书”这样类似的抱怨。然而现在的学生是否真的不读书呢?我对这个问题是存疑的,因为学生爱看小说杂志是我们的共识。所以我们普遍认同的“读书”与“读小说杂志”是割裂开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不阅读,只是读的东西不在广泛的文学范畴之内而已。

我想,这也是“群文阅读”的出现有必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系列地、有选择性地去广泛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引发对文学的兴趣,去接触品鉴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换言之——“群文阅读”帮助学生知道读什么书好、如何读好书。

三、由点及面——结构化文本的选文解读

如果将我们每一节课堂的课文看做一个点,那么由这篇课文所添加的这组结构化文本就可以是一条线,在不同的角度下选择不同类型的结构化文本进行文本的整体解读则是将这样的线条不断扩充,从而形成一个丰富的平面。那么,到底读什么书好呢?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如何来选择这篇课文的一组结构化文本呢?简单一整理,我们得到几个点:其一,《归园田居》作为组诗,共五首(一本作六首),那么其他的几首诗歌是否可作为一组结构化文本?其二,陶渊明本身作为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人生坎坷,作品丰富,在他生活的不同时间段有不一样的诗歌创作,那么他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诗歌作品是否可作为一组结构化文本?其三,在历史长河浪潮中,不同的诗人都写过田园诗,那么其他田园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有何异同?其他田园诗歌是否可以选取代表性的诗歌做一组结构化文本呢?

针对这样一些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切入点,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文本在结构化文本的选择中仍有巨大的可操作性空间。如果从第一点上考虑,这组结构化文本对教师而言,确定文本容易,本身组诗的内容比较简单,操作难度小,有利于学生对《归园田居》这一话题的深入理解,但阅读范围不广,题材整体相对封闭。如果从第二点上考虑,这组结构化文本的确立相对有一定难度,对教师本身的阅读量、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等要求较高,需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思考归纳,操作难度相对有所增加,有利于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东晋伟大诗人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作者和诗歌的兴趣。如果从第三点上考虑,这组结构化文本的确立也有一定难度,要求教师对田园诗歌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从诸多诗歌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田园诗,对田园诗进行分类思考,比如永嘉四灵的田园诗,王维的田园诗……积极的、消极的、中立的,种种不同的态度后面,是怎样个性的诗人?又是怎样的社会造就了他们的风格?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兴趣,从而阅读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提升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同一题材的诗歌不同角度的理解。

由此,我们可知,由点及面,结构化文本的选文,不仅仅是对学生读什么书有指导意义,同时对老师也是挑战,也是让自己整理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我认知的契机。“群文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学生的进步,也在老师的进步,是师生互相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语文教学实践。

四、由师到生——教学设计的操作解读

知道了读什么书好,那么如何读好书呢?我想,这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点和重点。 “群文阅读”的一个“群”字表明了阅读内容是广泛的,阅读量增大,那么如何进行高效阅读就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以保证课堂的阅读必须是有条理有目的进行的。如何教师主导还能让学生有参与感呢?其一,教师应该抛出有条理的问题,寻找这组文本的共性与特性,将一组结构化文本串联起来。其二,教师应抛出有重点的问题,问题不必过于深入,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阅读文本并能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其三,在必要的时候,不必进行全文阅读,可做片段选讲。其四,“群文阅读”应该更重思考过程而轻思考结果,重在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兴趣,所有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之中应该是一个启发者的位置。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为例,若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补充,那么大量的诗歌我们该如何将之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课堂中呢?我想,整体诵读,局部解读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诗歌进行了整体的诵读,有整体感,对局部诗句的解读又有侧重点。那么剩下的内容,如果操作得当,应当会激发起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甚至于田园诗歌、甚至于整个诗歌体系的兴趣。

我们常说,说话做事需要点到为止,我想,“群文阅读”也需要如此,需要教师将所知所学展示一点点,再深入一点点,再留一点点,给自己、给学生都留下一些空间,可以想象,可以期待。在“群文阅读”之中,师生都是局中人,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所谓“教学相长”,如是而已。

五、由昔到今——“我们”的“群文阅读”

从“群文阅读”的昨天到今天,从开始的一点想法到逐步的实践,从最初的一小步到如今跨越式的发展,无数的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课题研究与讨论中,每一个人所思考的成果,都是那丝丝缕缕的光芒,但每一颗星子都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光亮,已有浩瀚星海的轮廓。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无法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重难点,师者难免慈母心肠,总愿学生去见识更多更美好的世界,愿我们以“群文阅读”度人,也可自度。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 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

  2. 蒋军晶. 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小学语文教学》,2014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