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措施分析

赵威

清丰县文物管理所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457300

摘要: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地下环境埋藏的文物,在出土之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文物可能出现损伤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开展考古挖掘工作时,对文物进行高效、规范的保护,确保文物信息的完整性,维护文物的价值,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本文主要分析考古发掘中文物采集工作需要注意的内容,简述文物后期保护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采集与保护
引言:考古发掘工作因为其特殊性质,在发掘过程中,极易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在文物出土时对其进行严格管控,确保文物不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让文物出土时含水率得到有效维护。同时在开展露天文物采集工作时,还需要对周围环境,阳光、雨雪等各种因素进行考虑,确保文物采集能够规范合理,提升后期保护效率。

一、考古发掘中文物采集方式

(一)随时进行记录

在开展文物发掘工作之前,就需要开展记录,确保记录内容的完整性,内容要包含着发掘工作的方方面面,当中记录着所有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文字、录像等各种记录方式,并将其保存到相应档案库当中,这些记录的数据能够为文物保护以及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1]

  1. 对环境和文物样品进行采集

环境样品采集主要就是指,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对发掘现场的环境、水质、土质或者墓室当中气体进行获取,而文物样品采集工作则是对已经出土文物中的纺织品、饰品、粮食以及漆片等方面文物进行采集,这也是相关考古团队和实验室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2]。在采样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具体表现在一个几个方面,一是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对于采集的样品要能够满足实验室研究需求;二是明了了解样品层次以及可以与其共同放置的文物;三是对于样品进行合理、规范的保存,确保样品不会受到损坏。

  1. 文物搬移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般情况下文物会在地下埋藏百年甚至千年,在长年累月的埋藏中,土壤会逐渐对文物进行腐蚀,文物自身也会因为时间的流失出现变化,与开始埋藏之前有很大差别。尽管这时文物表面看来还是非常的完整,但是在对其移动时却极易使其受到损坏。这也就需要文物工作者在对这类文物进行搬移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佩戴好专用手套,不能用手直接触碰,否则会使文物受到污染。在拿取时要谨慎,轻拿轻放,双手将其捧起,对于大物件要用一只手托住文物下方,一手对文物进行扶持,或者双手一起捧,具体需要根据文物的种类来决定,对于纺织品文物,因为其放置时间较久,在移动时,要将其放置在托盘当中,使用托盘来进行移动。

  1. 文物提取

所谓文物提取,主要就是指将文物与埋藏土壤进行分离,让文物可以进行移动,文物在土壤中埋藏时间较久,提取相对较为困难,如果提取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后续保护以及修复工作效率降低。当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插板法、托网法以及箱取法,在提取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方法,来对即将要出土的文物进行补强,让文物更加安全,仔细检查提取流程。整体提取方法通常使用在相对脆弱和重要的文物当中[3]

  1. 考古发掘中文物保存的措施和方法

考古发掘的文物种类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种类文物的保存方法和环境管控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造成管控难度加大,一般情况下,会按照文物的性能对其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文物以及脆弱文物两种,普通文物主要就是指有一定基质的文物,例如:金器、银器、玉石等。而脆弱文物对于环境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例如:纸张、纺织品等,这类文物极易受到损坏,在对其进行保护时,需要严格进行管控,重视环境因素。

  1. 对普通文物保存措施

  1. 对于玉石器材文物保存。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之后,要及时清理玉石文物当中附着的泥土,在清理完成之后,开展加固断裂、观察文物的酥粉位置以及文物粘结等工作[4]。将文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文物可能会出现病变,或者病变加剧情况,在这时一定要对文物展开观察,并根据病变对其进行维护。深度观察和检测酥粉状态以及结晶盐状况,这也是对文物出土和清洗之后的一种判断方式,如果保存情况相对较好,并没有严重病变问题,那么只用对玉石文物进行加固和除盐。要观察玉石当中是否出现新的裂缝,断裂缝被加固之后是否又重新出现,这样就可以充分了解保存环境是否适宜以及石材本质。确保保存温度和湿度能够符合其存储条件,因为玉石表面较冷,极易出现冷凝水吸附情况,如果温度较低,玉石内的水会出现结冰现象,造成玉石体积扩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出现冷劈,使得各种微生物在玉石表面繁殖。由此可见,玉石文物对于存储环境有着严格要求,需要在保存过程中,定期对环境状况进行检测,确保环境当中微生物、酸性气体等各种影响因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管控。

  2. 金器文物保存,金器文物拥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对于金器的养护和融化难度相对较高。但是金器会与卤素等物质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在考古发掘文物是金属的话,要防止其因为挤压而出现变形情况,如果文物是合金制品,则要根据其成份来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例如:金器当中掺铜会使金器文物滋生绿锈;掺铁的话则会出现红锈,如果出现绿锈可以使用氨水进行处理,红锈可使用盐酸进行处理

  3. 银器文物保存,银器文物相对于金器文物其化学稳定性并不优良,虽然不会轻易被氧化,但是在与H2S、O3等物质接触之后,极易出现严重的腐蚀情况。特别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在地下埋藏时间较久,在土壤当中各种盐分、氯化物影响之下,银器会出现氯化银,这种物质还会向银器内部进行渗透,导致银器被逐渐腐蚀。所以在开展银器文物保护时,要在银器文物的外侧包裹一层软纸,软纸要有铜化合物性质,以此来吸收H2S,然后将文物放置于PE袋中,并密封,管控好温度以及湿度。

(二)脆弱文物保存措施

(1)漆木竹器文物,这种文物十分脆弱,特别是在考古发掘之后,如果不对其进行妥善地保管,就会造成文物受到严重损坏。在保存和维护这类文物时,首先要开展的处理工作就是脱水以及定性,让文物能够逐渐地适应存储环境。同时,管理好环境湿度,如果湿度较低,就会造成漆木竹器文物因为过于干燥而出现裂痕,而湿度过高,则会造成各种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文物的安全。需要将温度控制在48%左右,开展消毒工作,消毒药物可使用C2H4O和CO2,可将溶液毒杀以及蜡糊填补等方法相结合来治理虫害。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防老化处理工作,确保漆木竹器文物能够得到妥善保管。

(2)纺织品文物的保存。需要注意纤维素这类文物当中含有的成份会滋生微生物以及害虫,在对其进行存储和保护时,要重点进行消毒工作,把控存储环境。通常对于这类文物可用C2H4O来开展杀菌处理。为防止文物受到破坏,要进行适当加固,例如:使用丝网和托裱。或者可以用合成后的树脂溶液来加固纺织品,但这种方式会使文物受到损伤,要谨慎考虑。

结束语:综上所述,文物作为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一种文化遗产,通过对文物进行研究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在文物发掘和采集时,文物因为环境的变化,极易出现各种损伤,需要按照规定进行采集工作和保护工作,管控好周围的环境,降低文物出现损坏的概率,维护文物价值,推动考古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晓.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J].炎黄地理,2020(12):72-74.

[2]王小伟.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策略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64-165.

[3]张振华. 基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分析[J]. 神州(上旬刊), 2019, (032):249.

[4]张秀丽.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