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法在中医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1

通窍法在中医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张雪平

成都锦欣沙河堡医院 ( 成都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 四川成都 610000

耳鼻喉科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对我们耳朵、鼻部、咽喉部病理、疾病防治及治疗实施研究的一门临床学科。近些年随人们饮食习惯、生活居住环境等改变,耳鼻咽喉病患病率逐渐升高,且尤其是男性,其患病率远高于女性。西医治疗多以外用药物亦或是手术予以诊疗,虽具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持久,且部分病例依旧会复发。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是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视脏腑理论需为基础,结合现代化诊疗技术,重在突出辨病、辨证有机结合及局部和整体结合、内治外治的结合,而通窍法则是其中一种特色技术。

耳鼻喉科病病因

耳鼻咽喉部位特殊,其位于我们头颈部,内与脏腑相连,外固体表,因此,内外因素均可致引发疾病形成。外因包含外感邪毒、创伤及异物伤害,内因通常为七情损伤、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

该病为虚实夹杂证,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热,气滞血瘀,虚症则为肺脏虚损,肾脏亏损。

临床上,五官科,特别是耳鼻咽喉口出现病变,通常以功能障碍和清窍闭阻为典型表现,治疗需遵从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等原则,结合经络受阻因素,选择合适的中药药剂。

耳鼻咽喉与肺脏间的关系

耳与肺脏的关系

耳朵位于头部两耳,为清窍之一,主平衡,司听觉,与耳部关系较为密切的脏腑包括肾脏、心脏、肝胆及肺脏等。

鼻与肺脏的关系

鼻部乃肺系之前端,与喉部相连,上接气道,下接肺部,促进肺呼吸,促进嗅觉,协助发音。

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咽部相连于口腔,下经食道抵达胃腑,乃胃之系,主饮食吞咽,辅助言语功能。喉上接口鼻,下接气管至肺部,乃肺之系,可辅助呼吸,保护气道等功能。

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

与耳部相关的主要经脉一般为阳经穴,涉及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及足阳明胃经等。

咽喉与经络关系

十二脉中,剔除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旁经是在咽喉外的,剩余经脉均直接到达咽喉。

耳鼻喉疾病中通窍法的运用

在中医学中,耳鼻咽喉及舌部位居于人体头面和颈部,均为清窍,但因各自发挥作用不同,脏腑联属,经络分布不一,因此,在通窍法实际方药中具显著差异。接下来就结合医学家临床实践,介绍通窍法的运用。

耳科运用:在平时生活中,耳聋算是最为常见的耳科疾病,宣通耳窍,使听力恢复正常的药物包含香附、藿香、石菖蒲及青皮等,邪气侵袭,耳窍胀闭,采取通气散。邪气瘀滞过久,导致气滞血瘀,采取通窍活血汤。肝气郁结,存在耳鸣耳聋者,宜用消炎散联合蔓荆子与石菖蒲。脾虚失精者,宜用益气聪明汤,同时配以石菖蒲。

鼻科运用:嗅觉障碍、鼻塞为鼻部疾病的典型表现,宣同鼻窍,促进嗅觉恢复,宜用苍耳子、薄荷、白芷及辛夷花等。因外感风寒使鼻窍阻滞者,运用通窍汤,邪气久郁,气血瘀滞,宜用当归芍药汤,并配以细辛和辛夷花。湿热蕴结,鼻涕明显者,建议采取苍耳子散,外加菊花、连翘和黄芩,肝胆湿热者,选用龙胆泻肝汤,外加苍耳子与白芷。

咽喉运用:喉痹为咽喉科疾病关键病症,喉痹难以吞咽宜用前胡、百部、射干及桔梗和瓜萎等。声嘶者选用薄荷、胖大海及禅衣等。风热外犯,宜用疏风清热汤。邪热壅盛者,用药清咽利膈汤,而气滞血瘀者,宜用会厌逐瘀汤。

通窍法之作用机制

专家指出,通窍法关键在于宣通清窍,促进感知功能修复。结合现代化医学,基于相关理论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窍法能够加速炎性病灶消失,比如中耳腔内渗液经通窍法后可迅速被吸收,同时有益于鼻甲肿胀症状改善及咽部组织炎症减轻等。第二,通窍法促进局部孔窍器官微循环改善,比如鼻黏膜血管收缩、舒张功能调节。第三,通窍法可调节神经功能,比如强化末梢感受器敏感度,使感觉神经传导增强等。

通窍法为中医耳鼻喉科内治方法,中医讲究内治与外治疗的结合,耳鼻咽喉耳病外治法包含耳穴压豆法、针灸、穴位贴敷法及鼓膜按摩等;鼻病外治法包含针灸、雾化吸入、穴位贴敷及激光诊疗等;咽喉外治法主要有推拿法、含漱法及雾化吸入法。耳穴压豆法指的是在对应穴位上实施贴压操作,使局部有酸麻感等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穴位注射是指于穴位内实施药物注射,促进针刺药物对穴位的渗透作用及药物药理作用有机结合,起到协同功效,进而达到诊疗目的。穴位贴敷依据具体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比如咽喉选用肺俞穴和风门穴等,鼻部选择脾俞穴、肾俞穴,耳部疾病选择腰阳关穴及命门穴、肾俞穴,穴位选择好后将药物研磨成细末状,使用水、醋及分泌等调成糊状,亦或是将凝固状油脂制作成软膏,而后直接贴敷穴位与患处,属无创诊疗方法,具疏通经络之效。

结语: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通窍法仅为其中一种中医诊疗手段,该方法能够促进耳鼻咽喉相关功能恢复,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