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分析

/ 3

早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 临床 效果分析

商健 张亭亭 杜潇 贾丽红 关茜月 李天园

大庆康复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作者简介

商健(1986-09-),男(汉族),山东省嘉祥县(籍贯),硕士,主管治疗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学

邮寄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聚贤街89号大庆康复医院 商健 电话:13394650635
摘要: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0年9月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理念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应用早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医护治一体化模式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进行初、中期和后期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定,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以及改良Bartel指数量表评定,以探究不同模式下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

关键词:早期快速康复理念;医护治一体化模式;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ADL。

1引言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快速恢复下肢行走功能是患者迫切的需求,更是康复治疗师及临床医护的共同目标。因此,我院康复科将快速康复的理念应用于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并结合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和分析。

2研究方法

2.1资料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于大庆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患者40例,病程在发病后48小时内患者,其中男32例,女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在30—75岁;②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的脑卒中早期患者,符合早期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③意识清楚,能够通过文字或语言沟通,症状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血压<220>,心率40-100次/min,体温<38.5℃,SpO2>92%);④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同意配合本研究,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审核批准。

2.2分组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早期快速强化训练并实施医技护一体化模式组(试验组)。

2.3干预措施

对照组入院后接受神经康复科常规治疗、护理,并且在发病一周后进行床旁康复治疗及护理,包括定时翻身、拍背,患侧肢体被动活动,进行良肢位摆放,并进行物理因子治疗(低、中频脉冲电疗)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脑卒中后48小时内开始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加强肢体的主被动活动,并且护士配合康复治疗师督促患者完成治疗时间外的康复治疗计划,即采用卧床主被动功率自行车加强下肢主动活动,踏床训练(早期进行步行功能神经输入),同时早期协助患者练习坐和站立,其中下肢床旁功率自行车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被动、主动或抗阻的设置,踏床主、被动运动;运动量宜为低剂量—高频率,减少活动中的不耐受,持续进行4周左右;治疗计划实施个体化设计,包括活动前准备、坐站训练时机的选择、行走时步态的要求等。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面色潮红等任何不适且临床医师判断不适合进行训练者终止治疗。

2.4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6个月内进行盲法评估。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为主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整体功能。

2.5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统计数据结果进行描述,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身高(cm)

病程(w)

病变性质(例)

病变侧(例)

男 女

脑梗死 脑出血

左侧 右侧

试验组

20

16 4

54.40±6.86

168.07±6.72

2.67±1.72

15 5

12 8

对照组

20

17 3

54.27±7.18

167.47±7.32

2.20±1.82

16 4

10 10

3.2试验前后Berg平衡评分

根据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常规康复理念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组与早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医护治一体化模式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组Berg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P=0.59);治疗后两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得分比较(n=20,M±SD)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33.9000±7.2558

43.5000±8.0492

-6.532

<0.01

对照组

34.1500±7.2422

38.4000±7.4861

-5.693

<0.01

t

-0.109

2.075



p

0.914

0.045



3.3试验治前后FAC功能性步行量表

治疗前常规康复理念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组与早期快速康复理念下医护治一体化模式的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组F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P=0.59);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得分比较(n=20,M±SD)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1.6000±0.7539

2.7500±1.2513

-4.945

<0.01

对照组

1.5500±0.8256

1.9500±1.0501

-2.99

0.008

t

0.2

2.19



p

0.843

0.035



3.4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疗效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差异。治疗6个月后患者研究组运动功能大幅度提高,且基本可以独立自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巴氏指数得分比较(n=20,M±SD)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37.0000±8.9442

46.2500±13.6570

-7.173

<0.01

对照组

37.2500±9.6621

61.7500±17.1890

-5.002

<0.01

t

-0.85

3.157



p

0.933

0.003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得分比较(n=20,M±SD)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14.8000±4.0860

24.6500±6.5717

-8.025

<0.01

对照组

15.0500±4.7069

17.9500±4.9362

-4.529

<0.01

t

-0.179

3.646



p

0.859

0.001



4结论

本研究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快离床,应用早期快速康复理念,借助支具疗法[1]、减重步行训练[2]、BT平衡训练[3]、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4]等一系列措施,使患者早期进行抗重力肌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功能、能力的改善。试验组在整个康复期内进行医护治一体化模式管理,通过以康复医生为中心的医护治团队,对患者分别在早期、中期及后期进行由各治疗组专业人员参与的综合康复评定,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计划,真正做到准确评估,精准康复[4],保证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怀民,瓮长水,于增志. 重度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下肢支具治疗[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05):30-31.

2[] 刘彩.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D].宁波大学,2018.

3[] 董新春,赵家艳,董春雨,贾澄杰,黄澎. Balance trainer平衡仪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06):359-361.

4[] 周金涛,史晗. 卒中患者早期下肢机器人治疗对步行功能、步态的影响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