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覃希 1 韩国俊 2

1 柳州市工人医院 545000 2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柳东分院 5450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结果 (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跨度为22-68岁,平均为(46.9±1.1)岁;病程为6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5±0.2)年。此外,本次涉及同组患者不同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所以有比较的意义。

1.2方法

  1. 内镜检查。对100例患者均实施内镜检查,选用日本Olympus GIF-H260型胃镜,由1名内镜检查经验丰丰富的专业医师执行,检查结果则由2名医师共同认真分析判断。

  2. 病理检查:在内镜检查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针对患者的病变区胃黏膜,由专业的操作医生进行标本的采集,采集4-6块,然后使用10%中性甲醛溶液,针对活检组织固定处理之后,送往病理科,进行认真的病理检查,最终获得病理检查结果。

1.3评价标准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特点为:①胃黏膜变薄,皱襞变浅或者消失;②色泽呈现为苍白,或者平滑;③经变薄黏膜,有黏膜下小血管;④严重患者,幽门部有胃黏膜表现为细颗粒状,或者结节状,部分患者有息肉表现;点状出血糜烂偶见。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特点为:①胃黏膜中,胃窦幽门腺、胃体胃底腺等固有腺体,萎缩程度不一,表现为腺体变小,或囊状扩张、减少、消失等;②存在程度不一的腺上皮再生、增生及异型增生表现;③存在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或淋巴小结形成;④小部分有黏膜肌层增生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处理数据,计数数据采取百分率(%)表示,采取χ2检验;此外,P<0.05表示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

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表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例)

内镜诊断

病理诊断

合计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41

27

68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16

16

32

合计

57

43

100


2.2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结果及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本次病理检查确诊的5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轻度萎缩40例(70.18%)、中度萎缩12例(21.05%)、重度萎缩5例(8.77%)。其中,伴肠上皮化生46例(80.70%)、伴上皮内瘤变3例(5.26%)。

本次内镜检查检出的68例患者中,伴肠上皮化生36例(52.94%)、伴上皮内瘤变1例(1.47%)。

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与内镜检查结果有显著差异性(χ2=9.182、5.134,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主要的表现为胃黏膜上皮与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等。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疗价值提升角度考虑,需合理选择临床诊疗方法。

内镜在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可了解患者萎缩性胃炎情况,并判断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情况,但临床研究发现内镜检查在这些方面判断的准确率不高,进而会影响诊断的特异度及敏感度。本次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伴肠上皮化生46例、占比为80.70%,伴上皮内瘤变3例、占比为5.26%;伴肠上皮化生36例,占比为52.94%,伴上皮内瘤变1例,占比为1.47%;两者差异较大;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3-4]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提升检查准确率,并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唐道爱.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0):22-24.

[2]李海英.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3):157.

[3]杨霜冰,郭雄.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8):200+222.

[4]朱圣煌,洪水翔,兰天,周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2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