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浅析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

郭蓓

身份证: 43092219860926****

摘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生态文明目标的落实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关的配套措施。从目前看,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短板在农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有利契机,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并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具体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路径,走生态优先、规划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依据

引言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共建绿色生态宜居家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将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统筹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跳出旧的农村发展思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重要策略。霍华德倡导“用城乡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共同发展,促进城乡发展新观念的产生。农村有空间和市场潜力,城市离不开农村,城市有资金和技术,农村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共建新乡村,是世界存在的普遍现象。国外一些国家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理论包含城乡协调理论、“城市偏向”理论和“乡村偏向”理论,以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如:“以城带乡”“城乡网络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政府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结合中国城乡发展的特点,实践表明我国适合走“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起决定作用,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发展机制,发挥地区最大优势,推动城乡经济联动建设,缩小差距,构建和谐发展。国内外不同学者经过长期对城乡统筹理论萌芽阶段、城乡协调理论和“城市偏向”等理论的研究,最终形成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美丽乡村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愿景和归宿。首先,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小康在农村的形象表达,只有建设把广大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美丽乡村”是特色小镇的成长和发展的优势地带,特色小镇是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抓手。

3国外生态村建设理论

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先后经历了乡村自治、乡村改造、农业生产责任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发展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村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纵观我国乡村发展历史,农业农村问题始终备受关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逻辑主线是始终是相通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三者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逐渐由产业发展向人居环境,从劳动人口到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层面不同阶段提出的。因此,从发展背景上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三者的发展背景具有历史的前后沿承性。

4乡村振兴战略

4.1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是新时代做好“三农”的总抓手,扎实把战略落到实处;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把广大农民生活建设好,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提高产业质量,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遵守上来;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符合广大农民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4.2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

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的融合发展,应该遵循“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机构,明确和强化职能,增强治理能力,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实现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

4.3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

要想实现“乡村美”的建设目标,首先就要注重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既要区别于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也要突出乡村的资源禀赋特征。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既要落实好乡村振兴各项战略,也要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设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民居特点,在乡村风貌打造上要突出个性美、自然美,突出乡村风貌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优势,按照幸福宜居乡村建设目标,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的方式,加速推进农村地区新居建设。同时,要对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乡村整体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此外,要严守生态底线,要做好古村落保护,对于不同年代的古村落古遗迹要进行修复和保护性开发。

4.4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机制

抓资金投入,切实保障财政投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年度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绩效考核排名前三的县区奖励资金,充分调动县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力量投入,形成“财政引、社会投、群众干、政府帮”的局面,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石头民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结束语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更应该注重乡村内在美,提升其文化内涵。整合卢龙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文化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本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人文要素,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在尊重原生态、保持原风貌的基础上,以旧做旧,打造传统的民俗景观,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老百姓既能看得见乡村风貌,又能留得住乡愁,让农村不仅美在田园生态、村容村貌,更美在乡风文明、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何如意.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0.

[2]杨玲玲.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1):228-229.

[3]朱雪慧.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4]苗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

[5]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