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正培本”法辨治癌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浅谈 “扶正培本 ”法 辨治癌病

王海媚

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挖掘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重视中医扶正培本研究是癌病治疗大法的客观要求。扶正培本法是癌病治疗的重要大法。

关键词:“扶正培本”;癌病;辨治


癌病是指发生在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恶性疾病。元气亏虚是癌病发病的根本。在医学著作中最早使用“元气”一词的是《难经》。人体的气血经络、五脏六腑依靠元气而生,元气无为无欲流转于全身,运化于无形,在无形无迹中运化着复杂的人体。元气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医认为癌的发生与正邪相争有关,癌病的基本病机是元气亏虚,本虚标实,宜细查标本。针对癌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笔者拟从“扶正培本”相关理论视角下,探讨扶正培本法在癌病治疗中的作用,为中医药辨治癌病提供更多理论基础。

癌病作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现,是多种病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实和本虚的对立贯穿在癌病治疗的全过程。《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是癌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邪气侵犯机体,直接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在病之初期,邪气内犯是主要原因,正气不足是次要原因,随着疾病不断进展,邪气于内影响到疾病进展,脾不健运而生痰,肺不肃降而储痰,肝不疏泄而气滞,内外合邪于体内,则肿块增大,疼痛剧烈的症状也随之出现。同时正虚也逐渐发展为气、血、阴、阳不足,正气衰退。因此癌病治疗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辨证论治,辨标本虚实、脏腑阴阳、邪实正虚的变化。

癌病辨病过程中要注意辨标本虚实、早晚转归、毒邪性质,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痰瘀内结、湿热蕴结、脾胃虚弱、气阴两虚及脾肾双亏等。临证用药,细观其标本轻重缓急,把握病机要点。正确的予以攻毒、行气、化瘀、化痰、散结、扶正、健脾、补肾、益气等治疗方法。过度攻邪,则会损伤人体正气,常常是正气不支,加速疾病的恶化。治疗如果单纯扶正则容易助长邪气,如果单纯祛邪则容易损伤正气,所以当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使正复而不留邪,邪去而不伤正。扶正主要以补气健脾,扶助正气,使气血流畅,有形之邪无处依附;祛邪主要以软坚散结,以消有形之实邪,是一个软消渐磨的过程。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癌病扶正治则。

1 健益脾胃

《黄帝内经》云:“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诸虚之中,脾虚最为关键。脾居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脏腑,达于四末,正气的充足有赖于脾胃的滋养和化生,脾胃虚则正气虚[1]。癌病之治,焦中华教授提倡和缓为治,重调脾胃的处方用药原则,药物偏颇,治无峻剂,药味清淡,重投不猛,不违法度,脾胃方可运转吸收生效。故药用薏米、陈皮、厚朴,砂仁,白术,山药、大枣、木香等健脾纳运,攻邪而不伤正。

2 益养胃阴

肿瘤内伤病的形成,是人体内部“元气”不足使然,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元气衰则百病生。元气不足,阴火上乘也是肿瘤患者发病的主要病机。《医醇賸义》[2]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补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正对应了《内经》“以通为用”之理也。此处临床常用沙参麦冬汤,宜沙参,麦冬,白芍,石斛,芦根之类,以养胃阴舒展胃气,生机自如。

3 通补平衡,调和气血

《黄帝内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若是元气亏虚,气血运行升降失常,每可致上下转输的枢机不利,九窍不通利[3]。肿瘤患者更需要秉承通补之法,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依据《内经》“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理念,纠补偏差,不乱补蛮补,把握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润而不腻,顺应人体气血升降之特性,既生且运,达到气血阴阳平衡之目的[4]。故通补平衡是癌病治疗根本大法,气滞明显时理气;痰湿或痰浊阻中则细查详审,勿滥用甘淡滋腻之品。

4 益火培元,培补脾肾

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通过补助人体的阳气可以消除体内的阴寒之弊,通过滋阴可以制约人体的阳气亢盛。张景岳[4]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记载:“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阴精、阳气的根源,故称命门为“元气之根”。肿瘤发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久不愈,则脾肾多有功能受损。故临证用药时在健脾药中加入一两味补肾药,则可益火培元,元阳充沛,血气流转,阴凝自散。用药多择菟丝子,女贞子、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何首乌等。健脾补肾,以培植本源,是真阳之气渐回,脾肾强则坚积之物渐磨而祛。

总之,中医在治疗癌病上通过扶正祛邪的理论进行指导,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扶正祛邪的理论依据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根据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极其病机特点予以不同的治法,不外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郁则达之”、“留者攻之”以及“审因求本、辨证论治”的法则,通过辨证脏腑、气血、阴阳,最终确立病机要点,并据此施治以期在临床治疗中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晓晨, 庞博, 王萍, 等. 脾胃藏象学说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J 北京中医药. 2020;39(05):414-417.

[2] 吕方舟, 秦绪花, 陈荣荣, 等. 《医醇賸义·劳伤》调神理论思路及方药浅探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23(05):15-17.

[3] 刘燚, 王海军. 阴阳升降理论探析与启迪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52(11):32-35.

[4] 李秀荣, 齐元富. 焦中华教授抗癌防变学术思想及临证辨治经验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10):897-899.


姓名:王海媚(1993-06),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淄博 学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