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2

数学 “思维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卢艳华

四川省 广元市实验小学 628017


摘要:数学“思维课堂”围绕学生思维进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开动大脑,融合多种知识和思维,独立自主地分析、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形式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这才是真正的“思中做,做中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课堂”;学生思维;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是带出校门后很快被遗忘。然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那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抽象、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维方法随时随地发挥作用,让他们受益终生。基于此,我们把数学课堂的核心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思中做,做中思”,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广开言路,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不如换成 新课标的 相关理念。]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是课堂上有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有没有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有什么疑惑。引导学生发现某种数学事实,提出预答式数学问题或疑惑式的数学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质疑,可以是课开始时,也可以是课中。如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可以在课开始时提出:你了解的周长是什么,关于周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又想知道点什么?学生会提出:周长是什么?周长有什么用?周长什么样等等。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去探究。在课中注重引发学生的质疑,如上小数的近似数时,书上有一条注意:“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的末尾的0不能去掉”。当读了这句话时,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的去质疑。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不能去掉呢?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啊,为什么表示近似数又不能去掉呢?”学生的这种质疑,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卷进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主动发现,也才会主动在思中去做数学,在做中去思数学。

二、自主合作,激发探究精神

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质疑后,教师应该放手学生自主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可以是自己独立的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探究,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主动探索,就象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清晰的目标和途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探究,就象单向的公路,有来无往,就会感到是一个旁观者,就没有思想观点的碰撞,也就不会产生共鸣和新的想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和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再稍加练习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了,但这样教学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个数学符号,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是丢掉了一次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机会。在教学中这样设计:让学生进行画圆活动,体会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初步感知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细化、放大]这时教师再告知结论,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这样的设计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是有关系的,进而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必要和有价值。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后明确的结论只能告知,但不能否认探究过程的价值,它让学生获得和确信这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类比、猜想和验证。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必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与人分享,完善思维体系

分享,是一个天生的冲动。由学生自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某个数学结论,希望把自己的智慧与别人分享,分享可以是自己组内分享,在全班分享。在分享时,不仅是把自己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不但完善自己,还“教”会别人。同时,又从同伴那里学到新的东西。,这样在分享的过程中个人的想法得到释放的同时,思想得到碰撞,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和远度得到提升,思维体系得到完善,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这样吐故纳新的过程中转向深刻的。

如上《找次品》一课中,学生已有了三个或五个产品中找次品的方法后,接着找九个产品中的次品,让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然后再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法,组长再根据小组内同学们的交流汇总,再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原来只有一种分法,现在学到了很多种分法。有把9分成(4,4,1)(2,2,2,2,1)(1,1,1,1,1,1,1,1,1)(3,3,3)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方法的优化与总结;在分享中,师生角色换位,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台上的学生必须思考才能讲清楚,并接受质疑,台下的学生必须思考才能作出评价。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思的过程。

总之,数学“思维课堂课”围绕学生思维进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开动大脑,融合多种知识和思维,独立自主地分析、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形式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这才是真正的“思中做,做中思”。分析解决问题的成果以分享的形式呈现,在反思中总结提升,这才是思维训练最高境界。学生只有长期这样的学习训练才能练就脱离老师、脱离学校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