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中国年——2019年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风味中国年—— 2019年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李金泽 杨伟

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学校 东北七台河 154600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扭一扭……”看到这首童谣,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个个欣喜的画面吧?没错,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津津乐道的“中国年”。

“中国年”即“春节”,俗称“过年”,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食材、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在中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总有在年前“赶年集”、“办年货”的习惯,“赶年集”就是众多卖家和买家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临时露天市场,以方便大家购买年货。特别是在我们北方这样的农村,因为没有大规模的商场,“赶年集”便成了老百姓们乐此不彼的趣事。“年集”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过年的食材,器具等应有尽有。如:各种水果、蔬菜,鸡、鸭、鱼、牛、羊、猪肉,各种冻货、糖果,对联、爆竹等一应俱全。“年集”上的人自然也是多得数不清,从远处看,只见人头攒动,置身其中,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才是水泄不通。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除了“赶年集”、“办年货”以外,“扫尘”也是年前准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过年的“年夜饭”总是让人最难忘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另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猪手、鸡手喻示着抓钱;每个凉盘都要铺上生菜,谐音“生财”或“升财”,喻示升官发财;还有炒白菜谐音“百财”,炒韭菜谐音“久财”,炖豆腐谐音“斗福”喻示“多福”等等。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上一点,以示庆祝。

“贴春联”也是过年的一个普遍性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燃放爆竹起源于驱赶“年兽”,喻示着驱除鬼怪。但是现今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而且放爆竹可以创造出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