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朱玮琦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风光与工匠技艺;语文要素主要集中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品味精美的语言,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三个方面。
陶渊明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讲述桃花源的故事。作者结合社会背景以及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展现了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心灵净土。
文章语言简练,意涵丰富。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体现了几千年来历经战乱的中华民族的心声和美好愿望,桃花源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想生活追求的象征。
学情分析

从对文本类型的和作者的熟悉度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文言文的认识,积累了一定文言词汇、文言知识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对作者陶渊明以及其作品风格也有了相应的理解认识,再去学习陶渊明的文章不会难以把握。同时,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已经会熟练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等资源,有效搜集所学课文相关资料;课文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了课下注释,为学生的自主翻译提供了条件。

文章简洁的笔法下承载着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桃花源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体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人生与价值追求。学生能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体会桃花源的美好风光与质朴人情,但对文章中包含着理想生活因素、文章传达的对理想生活向往之情的深入品鉴能力略有欠缺。探究文章写作意图,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文本与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活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诵读的方式品味诗文语言,感受文章优美风光,领悟诗文丰富的内涵。
讨论法: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意蕴丰富,需要结合讨论的方法来深入分析。
讲授法:教师在授课时讲解重点文言字词句以及文章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发现作者已写与未写,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品读文章,感受桃花源的美好风光。
(三)深入探究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
(四)品味文本简练生动的语言风格。
(五)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做到熟练翻译课文、积累古今异义词。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感受桃花源的美好风光。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教师明确预习的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翻译、感知文章内容;标注难以翻译、理解的字、词、句。
3.再读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图片导入
(一).教师介绍“世外桃源”这一成语。
(二).展示桃花源风光图,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结合桃花源风景图,谈一谈自己对课文中桃花源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人物、场景。
二、展示预习,正音释义
(一)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内容,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
(二)正音释义,解决文言疑难。
三、理清线索,分层递进
(一)通读文章后,请同学说出《桃花源记》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一个捕鱼人意外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勾起了无数人的遐想;是文言散文,更是一篇奇文)
(二)抓住“奇”字,分析文章,哪里体现出桃花源奇幻的特点?同时,将文章分层。
第1段:误入桃花源
第2、3段:探访桃花源
第4、5段:再寻桃花源
(三)逐层深析,小组讨论,各层如何表现出这种神秘色彩的?
·情节构思(开头、结尾;虚实结合)
·语言设疑(忽、异、不复等等)
(四)同学朗读开头、结尾部分,教师指导在停顿、语速、语调、语气强弱中读出故事的奇幻感。
四、品读课文,体会美意
(一)找到文中的桃花源中情境,品读文本。
(二)深入分析,作者描写了桃花源中的哪些景色?美在何处?
· 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 田园风光
· 怡然自乐→社会生活
· 便要,设酒杀鸡,咸来,皆出,叹惋→人情品质
(三)从“桃源之美”来看,桃花源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活富足、精神愉悦;环境优美,安乐祥和。
(四)有感情的诵读文章“桃源之美”段。
五、分析文章,品味语言
(一)基于对上文分析,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渔人 的奇妙经历还是桃花源中风光?
·内容取舍,详略得当。
(二)小组讨论,在描写渔人的经历以及桃花源风光时,作者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文章用了白描手法,语言朴素、写实。
·简练生动,字字传神。
·大量留白,意涵丰富。
六、联系背景,探究意图
(一)通过对桃花源中美景的分析,作者写出了桃花源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桃花源中没有什么?
人与人:等级尊卑
人与自然:灾害
人与社会:战争、赋税


(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种“世外桃源”之境?
·结合时代背景——晋 太元 中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三)“桃花源”实质是自然田园,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心驰神往?
· 联系所学陶渊明作品,分析其诗文的内容及其性格。
陶渊明的诗文大都是美好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之情,也是由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性格所决定。
七、文化寻根,提炼主旨
(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实质也包含着前人理想生活愿景的因素。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礼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后,再次理解“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并谈谈你认为“桃花源”代表着什么?
(三)提炼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乱世之中依然保持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文章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优美、结构巧妙,更在于它道出了几千年来历经战乱的中华民族的心声和美好愿望,它继承了前人的许多文化传统并给后世留下了美好的蓝图,引无数人向往。
“桃花源”的故事流传至今,每个人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这是一片心灵净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家园。它已然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四)教师播放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默读文章。
(五)同学分段诵读。
(六)播放音乐,齐读。
八、布置作业,积累巩固
1.积累文章古今异义词以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
2.写写你心中的“桃花源”。

















板书设计

613090767ee63_html_34567a38a0dc7813.gif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已写 未写


人际交往 真淳质朴 等级尊卑

社会生活 怡然自得 战争、徭役、赋税

自然环境 田园美景 自然灾害

理想 现实 主旨

↓ ↓

















作者简介:朱玮琦(1998.1-);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