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幼儿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家园共育幼儿德育教育

刘春梅

贵州省余庆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德育观念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特点和儿童发展特点,不断地认识学前儿童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地完善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内容,不断地探索学前儿童德育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幼儿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家长 幼儿 幼儿园 德育教育 行为习惯

儿童时期正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所谓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通过较为主动的沟通、了解、支持,在双向互动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共同让孩子茁壮成长。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在幼儿园里争抢玩具,在家里无理取闹,这大部分与家长的教育有关,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了也心疼,不批评指证。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德育观念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特点和儿童发展特点,不断地认识学前儿童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地完善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内容,不断地探索学前儿童德育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幼儿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因此,从学前儿童开始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品德,完成社会进程,有效进入社会。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地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

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德育教育:

一、组织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一)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让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身的道理。

(二)利用家园栏,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向广大家长宣传学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同时也成为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渠道。不少家长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认真阅读,接受信息并实践。

(三)书刊材料宣传,向家长推荐订阅《早期教育》家教版和《启蒙教育》等有关幼教书刊。

(四)组织幼教专家宣讲团来园讲课,开拓家长的视野,增长知识。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家园共同合作教育: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中高学历、高素质、新观念的特点,采用参与、交流等方式,吸纳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定期开会、座谈,探讨家庭教育工作、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和家园联系等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实现真正的家园互动。

(二)定期开展家庭育儿经验讲座。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视教育、轻视德育、超前教育、滥用奖励、关照过度的现象,必须从更新家长的观念入手。

(三)定期开展半日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通过家长欣赏幼儿园精心设计的“表演”,孩子开心,家长也开心。通过精心设计有家长参与的游戏,组织家长讨论活动的目的、过程、重难点、以及在活动中与孩子的互动,让家长“知其然,也只其所以然”。

(四)多种形式的家园联系。沟通与交流、发放家长问卷、电话家访等,了解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三、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1、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地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品德启蒙教育。

2、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关心植物生长,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给老师倒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也进间接地对幼儿进行了品德启蒙教育。

四、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每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你”,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你”,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鞋子穿反了,我帮他换好鞋子,他会说:“谢谢老师!”我给小朋友梳完头,她也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就连给他们添饭添菜,孩子们也会主动地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和家长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品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品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品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品德主体。幼儿品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品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并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我没有采取枯燥讲述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一来幼儿无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亲手制作粘贴国旗,在剪剪贴贴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兴奋、主动探索的状态,另外还带着孩子们学习升国旗、学习唱一些国旗的歌,这样既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又在玩中进行了爱国启蒙教育。

  总之,对于幼儿德育,广大家长和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家园的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然,在家园共育的工作中,我们还有许多想法需要实施,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实践。虽然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受益,但反过来利用幼儿影响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效果是也非常好的。所以只要教师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传,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品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树立指导家长工作日常化的意识,就一定能使家园共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共同让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