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护理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小儿腹泻护理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胡燕

渠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5200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对于子女健康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儿科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大量研究指出,对于小儿群体而言,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容易受到病菌影响而出现相关疾病。其中,作为小儿群体常见问题之一,小儿腹泻在生活中相对较为多发。然而,在面对小儿腹泻时,部分患儿家长对于护理知识缺乏相应了解,从而不利于其对患儿实现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影响了患儿健康恢复。针对相关问题,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大量腹泻患儿的护理实践,总结出了四个主要护理要点,希望可以为父母提供指导与借鉴。

小儿腹泻概述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可伴有呕吐、发热,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儿科常见病。6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腹泻常见的病因有感染性的: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大便镜检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细菌感染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非感染性的: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或急性传染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可伴有腹泻。

614aefdd206f2_html_9c70180f613b7971.jpg

二、腹泻患儿护理的四个要素

(一)做好对于喂养方式的科学调整

在喂养方式问题上,提倡母乳喂养,母乳能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母亲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以清淡的为主,可以多吃蔬菜和水果,或者是有营养的汤类,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一些海鲜或者是凉性的食物,均衡饮食。对于人工喂养的患儿,要注意适当稀释牛奶和消毒食具,最好每日煮沸或蒸气消毒1次。喂养定时,定量,按时逐步增添辅食,但不宜过早、过多添加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也不宜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对于已经可以进行自主摄食的患儿,食品应新鲜、清洁,可以使用肉糜、烂面条,稀粥,以及果蔬汁等进行喂养,从而帮助患儿实现对于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取。总的来看,通过相关喂养方式的科学调整,有利于帮助患儿更好地实现对营养的吸收,对于其体质的强化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调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小儿身体而言,腹泻易导致出现水电解质失调,从而对患儿健康治愈不利。轻微腹泻的患儿,确保比平时饮用更多的水,对于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可以适当喂一些米汤与菜汤,直到患儿腹泻症状有所改善为止,不应给患儿喂饮料或果汁。对于失水不严重、无呕吐或呕吐不重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情指导服用量。一般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脱水纠正后将余量以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予以静脉补液。针对相关问题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进行水电解质紊乱问题的纠正,有利于帮助患儿实现对于临床症状的充分改善,对于患儿肠道内菌群环境的合理调整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有利于实现患儿健康的进一步维系。 

(三)合理开展患儿臀部的清洁工作

因为孩子的皮肤非常娇嫩,在腹泻时,患儿排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反复多量的大便,刺激孩子肛周的皮肤,很容易造成皮肤的损害,如果是没有及时清洗更换尿布,这些大小便进一步刺激皮肤,则往往可导致患儿出现红臀及尿路感染。因此,患儿每次大小便后要清洗屁股,保持局部的干爽,通常用温水,不要使用碱性清洗剂进行冲洗,轻轻的将大小便冲洗干净,然后用纸巾或者是小纱布轻轻的将水吸干,这种情况不建议使用湿纸巾,也不用纸巾擦拭。因为孩子的皮肤很娇嫩,如果用纸巾擦拭,皮肤会受到进一步的损伤。要勤换尿布,避免大小便滞留在皮肤上,长时间的刺激宝宝的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可以涂抹臀红膏或者鞣酸软膏,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女孩清洗大小便,要从会阴部前面向后冲洗,以免孩子的大小便污染会阴部,甚至阴道,造成尿路感染或者阴道炎。针对患儿的内衣裤在清洗完毕后应及时放在阳光下进行暴晒,以便有效实现对于内衣裤中细菌的充分杀灭,继而为患儿健康的保障提供助力。大量临床数据显示,通过积极做好患儿臀部的护理,对于患儿健康的保障至关重要。

(四)密切做好患儿临床症状的监测

在临床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对于患儿临床症状的密切监测,以便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干预。当患儿出现以下症状时,则应及时入院。若患儿出现呕吐频率升高且口渴症状加剧时,应入院进行干预。若患儿无法正常进行食物与水的饮用时,则应及时入院;若患儿烦躁不安加重,囟门和眼窝出现凹陷,哭时眼泪少,看上去口干舌燥,并且,用手捏起大腿内侧的皮肤然后马上松手时,皮肤皱褶变平的时间超过2秒。这种情况表明患儿的身体脱水已经较重了,应入院进行干预;若患儿大便性状转为水样便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应及时入院;最后若患儿体温出现异常升高且排泄物中带有血丝,则应入院进行干预。在相关问题上,医疗人员指出,由于小儿群体身体素质相对偏低,因此,若不能及时对相关病菌进行合理干预,则往往不利于患儿生命安全的充分维系。与此同时,部分研究资料显示,在临床过程中,若不能及时对患儿进行科学干预,则患儿往往容易出现大量并发症问题,进而对其愈后健康的恢复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小儿群体中,作为常见问题,腹泻往往可对患儿消化系统造成严重负担,从而不利于其健康。在临床过程中,对于腹泻患儿,积极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患儿进一步实现对于自身症状的充分改善,有利于患儿预后健康的合理恢复。然而,大量数据表明,部分患儿家长往往对于相关护理工作缺乏合理认知,从而不利于其结合患儿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护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护理要点,总的来看,患儿的护理要点可以分为四大主要方面,即转变喂养方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问题、及时清洁臀部以及密切监测临床体征。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通过对上述护理工作要点进行充分执行,有利于帮助患儿更好地实现对于临床症状的及早改善,对于患儿健康的维系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