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同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浅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同异


薛凯方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2021 级宗教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佛教自印度诞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传入中国后,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展示了它无限的生命力。它是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影响最为深厚、传播较为广泛的一个宗教。由于文化传播的结果,佛教虽然诞生自印度,但其在中国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佛教的成熟和发展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又在反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自己的色彩。当今中国佛教主要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本文将在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概述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为了解中国佛教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发展


一、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概述

1、汉传佛教概述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立后的数百年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派别。随着印度教的兴盛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佛教在印度衰落,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向外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从东汉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隋唐时期,佛学成熟,信徒日众,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频繁,佛教步入鼎盛。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已从冲突走向融合,儒、释、道合一渐成潮流。

纵观历史,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最后分为两路: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等地。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当然,这中间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矛盾和磨合的过程,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佛教传播和发展阶段,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佛教发展总的趋势是衰微的,但同时也在融合进民间信仰以及与儒、道相调合。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传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

2、藏传佛教概述

藏传佛教主要兴盛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后在青藏高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时期与本土苯教的斗争和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为适应当地社会历史条件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宗教—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西藏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自治共和国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羌、锡伯、怒、纳西等少数民族。目前藏传佛教有寺庙3000余座,僧尼14万人,活佛近2000名。

二、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同之处

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他们都隶属于佛教体系之内,虽传承不同,却是同一个宗教、

同一个佛、同一个三宝,都是以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为根本,这些完全是相同的。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他们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

三、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差异之处

1、饮食禁忌不同。最初佛教在饮食方面没有特殊禁忌,但是由于藏区地处严寒、物资匮乏,现今藏传佛教依然没有严格的食素要求,而汉传佛教却形成了较严格的食素传统。藏传佛教食素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实行。例如修观音法门、药师法等,要求身体与婆罗门一样干净无味,衣服整洁,身口不得有异味,不能食用葱姜蒜酒肉之类,即需要食素,但在日常生活中不禁荤食。汉传佛教食素始自南朝梁武帝,梁武帝虔信佛教,曾三度出家,他依据《梵网经》菩萨不食一切众生肉的慈悲思想作《断酒肉文》,为汉传佛教订立规矩,不准出家人吃荤,形成了食素传统。

2、修学内容不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修学内容上都有显密二宗,但藏传佛教是显宗和密宗相结合的教派,尤其重视密宗。在显宗方面规定了五部必学经典,即《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释量论》《俱舍论》和《戒律本论》。显宗以理论学习为主,以修习为辅;密宗以修行实践为主。而汉传佛教是以显宗为主的教派,主要倡导理论上弄懂经文进行学习,包括《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

3、传承制度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藏传佛教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活佛转世制度,为藏传佛教的教阶制度平添了独特内容,这也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派别的重要特征。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独创的、以佛教的缘起学说和“化身再现”等理论与藏传佛教寺院集团的实际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制度。而汉传佛教在传承方式上主要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

4、佛像面相不同。藏传佛教供奉的护法神形象或者佛菩萨忿怒相面相多是凶神恶煞的样子,汉传佛教供奉的多是慈眉善目的形象。藏传佛教由印度直接传入藏地,并与藏区原本的文化、信仰相结合,藏地的原始信仰以苯教为主,苯教包含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内容,凶恶代表着力量,为人崇拜。藏传佛教吸收了相当一部分苯教的内容,所以在藏传佛教供奉的神佛中,很多都显得凶神恶煞。而汉传佛教所供奉的那些神佛,经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变得温文尔雅、慈眉善目,就以一副和善的面目示人。

5、政教关系不同。藏传佛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曾形成政教合一制度。藏传佛教形成后具有与政治经济关系二位一体的特点,教主往往又是封建领主。基于这一特点,元代重视萨迦派,明代多封众建,清代重视格鲁派。1751年清政府令七世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共同执掌西藏地方事务,形成以格鲁派为主的政教合一体制。在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官家、贵族、寺院构成三大领主,寺院上层僧侣成为农奴主阶层,握有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剥削和压迫,对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秩序建设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象征符号与文化调适: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发辫研究[J]. 完麻加,吉毛措.青海民族研究. 2021(01)

[2]查玛乐舞在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的传播、继承与弘扬[J]. 娜仁娜.中国藏学. 2021(01)

[3]明代治藏宗教政策述论[J]. 阴海燕,王清华. 西藏研究. 2021(02)

[4]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基于藏文期刊论文为中心的讨论[J]. 看本加,扎西卓玛.宗教学研究. 2019(04)

[5]阿坝州藏传佛教寺庙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毛爽,薛广召,杨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6]北京古刹护国寺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J]. 完麻加.法音. 2020(07)

[7]明代汉传佛教史籍研究述评[J]. 金建锋.韶关学院学报. 2020(01)

[8]明代汉传佛教观音菩萨形象——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J]. 邢鹏.收藏家. 2020(03)

[9]致广大 尽精微 启智迪行——读圣凯法师《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有感[J]. 管乐.法音. 2021(02)

薛凯方(1998.3–),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宗教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