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3

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刘彦

南通市海门区第四人民医院(南通市海门区四甲中心卫生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141

摘要目的:讨论在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方法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研究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实施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无名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77.15±4.62)mmHg、收缩压SBP(120.72±5.28)mmH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92±5.28)mmHg、(124.85±5.22)mmHg,且左心室重构指标中,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散(57.17±6.1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0.84±3.6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22±3.46)mm均低于对照组(51.39±5.29)%、(35.29±3.52)mm、(57.16±3.52)mm;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方法,可显著促进其临床指标改善,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缬沙坦;螺内酯;不良反应发生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发病率与致死率均高,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心功不全,对其身体和生活均有很大损伤,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1],一般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1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接受缬沙坦治疗和缬沙坦和螺内酯联合治疗的方法,对比治疗效果,分析两组药物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

  1. 材料与分析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研究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共50例,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5:25,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0.39±1.33)岁;观察组中患者共50例,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4:26,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0.38±1.34)岁,两组患者均符合我院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无对缬沙坦和螺内酯药物过敏者,一般资料与患病基础对比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缬沙坦治疗,观察组接受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39;12mg/3粒],服用方式为口服,1日1次,1次4-8mg,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螺内酯[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原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054;20mg/100s],服用方式为口服,1日1次,1次20mg,连续服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

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临床指标,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指标,记录患者左心室重构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散、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嗜睡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病人数计为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数资料以(6168f09b8d7d6_html_4af878470c377e17.gif ±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6168f09b8d7d6_html_4af878470c377e17.gif±s

组别

时间

舒张压DBP(mmHg)

收缩压SBP(mmHg)

对照组(n=50)

治疗前

85.62±8.12

135.37±6.89

治疗后

79.92±5.28*

124.85±5.22*

观察组(n=50)

治疗前

85.61±8.11

135.35±6.88

治疗后

77.15±4.62**

120.72±5.28**

注:P*表示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表示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重构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重构指标对比 6168f09b8d7d6_html_4af878470c377e17.gif±s

组别

例数

左室射血分散

(%)

左心室收缩末内径(mm)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mm)

对照组

50

51.39±5.29

35.29±3.52

57.16±3.52

观察组

50

57.17±6.11

30.84±3.61

50.22±3.46

t


5.057

6.241

9.942

P


0.000

0.000

0.000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组别

头痛

恶心

嗜睡

总发生率

对照组(n=50)

2(4.00)

2(4.00)

3(6.00)

7(14.00)

观察组(n=50)

1(2.00)

0(0.00)

0(0.00)

1(2.00)

X2




4.891

P




0.026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近几年逐步升高,且死亡率较高,患者患病后左室结构和心态有所变化,极易引发心包炎、胸膜炎、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相较于其他部位心肌梗死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率较高[2]。临床上治疗该病症通常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药物治疗,缬沙坦可对局部组织发生长期效应,但对血循环发生短期效应,通过对内皮素释放血管因子进行抑制,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减少释放,加强形成前列腺素和缓激肽,从而达到降压[3]。而螺内酯是醛固醇竞争型拮抗剂的一种,可促进患者心肌摄取儿茶酚胺,促进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帮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两组药物相结合,药效更为突出且持续性较长,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77.15±4.62)mmHg、收缩压SBP(120.72±5.28)mmH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92±5.28)mmHg、(124.85±5.22)mmHg,且左心室重构指标中,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散(57.17±6.1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0.84±3.6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22±3.46)mm均低于对照组(51.39±5.29)%、(35.29±3.52)mm、(57.16±3.52)mm,观察组实施两种药物,可显著促进治疗效果,对指标改善有很大帮助;且联合两种药物,安全性有很大提高,导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可知: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方法,可显著促进其临床指标改善,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 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v.18(30):123-124.

  2. 管红斌, 何凯平, 桓文穆. 螺内酯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025(009):1420-1423.

  3. 李占军.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螺内酯,依那普利三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 v.32(21):31-33.

【作者简介】:刘彦,1989年3月,女,汉族,江苏省如东县,本科,主管药师,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药学或者临床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