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吴一宣,李桂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讨论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选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采取抑郁症,常规治疗方式,对照组则按照一般的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实验组给予患者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方式,两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的形式,来评估两组患者的具体心理状况。效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后的第八周开始,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实验组的患者SCSQ的积极应对因子发生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是处于一种心境障碍的疾病状态,在临床表现为思维迟钝、心情低落、精神运动制约等,严重的患者常常伴随强烈的自杀倾向,并且患者的发病率高。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核心在于积极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通过缓解各方面的症状,减少患者自杀率,逐渐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1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选择

本院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6月将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人标准:(1)而当前我国对于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的诊断:(2)患者并无心、肾、肝脏疾病,并且非酒精因素导致的重症精神疾病;按人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0.81±14.21)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89±13.2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抑郁症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1]

    1. 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取开放式的护理办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抑郁症常规治疗,实验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措施[2]

1.2.1对照组主要采取抑郁症常规护理办法:(1)遵循医嘱做好合理配药。(2)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状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3)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工作。

1.2.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患者认知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办法。护理对象主要包括患者以及家属。首先要做好患者病史登记工作,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关系[3]。其次,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患者释放自己的想法,引导患者识别错误认知,初步分析患者的不合理观念,聊着患者的首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的方式,让患者建立理性观念,从而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遇到困难时,要寻求帮助,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4]

1.3评定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那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对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具体包括多个层次的评分,能够有效的让患者积极的应对生活和工作[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剖析,计量资料以(616911f3ae145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呈现,借助t检验,计数资料以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再结合HAMD评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干预前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第4周末,第8周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D评分比较[(616911f3ae145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干预后8周末

试验组

30

26.41±6.21

9.56±4.55

6.53±3.62

对照组

30

26.58±5.29

11.78±4.84

10.71±4.15

P


<0.05

<0.05

<0.05


2.2护理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两组在人院前应对方式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在干预后积极应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CSQ评分[(616911f3ae145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分]

组别

例数

PC

NC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0

13.6±7.0

23.8±5.5

19.7±4.5

16.8±5.2

参照组

30

13.9±5.3

16.8±5.2

19.0±7.7

12.3±6.6

t

/

0.18

5.06

0.42

2.91

P

/

0.85

0.00

0.66

0.00


3讨论

总而言之,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进行疾病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通过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采取语言性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消除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思维及信念,继续改善患者对客观事件的看法,构建正确的认知以及行为方式,同时能够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通过积极鼓励患者参与行为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真正达到恢复健康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Liang L,Pan Y,Wu D,et al.Effects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Based Nurse-led Transitional Care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ian Nursing Research,2019,13(2):107-114.

  2. 方蘅英.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护理人员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通用组合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8):619-622.

  3. 林慧.认知行为疗法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妇女心理状态和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18,38(10):860-863.

  4. 方蘅英.护理人员通用ICF组合的认知和行为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1):1348-1351.

  5. 方蘅英.合作式教学联合基于问题的查房模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