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

改革探索实践研究

赵 卫 东

(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和深刻丰富的思政元素。文章将抗疫斗争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探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结构性调整,构建以疫情防控为主题,以课程思政为辐射的思政教育拓展模式;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领域、新路径,优化课程思政的培养机制和育人环境,突出时代主题和人的灵魂的塑造,以将疫情防控教育建设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大课堂。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精神;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创新

1.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病毒效能性强、传播迅速、扩散变异等肺部感染特征,感染后的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和死亡,目前病源尚不明晰。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首先从我国武汉市爆发,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发生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1]在全民抗疫的时代背景下,将思政课程改革与疫情防控的形势结合起来,形成与时代主题、政治要求同向同步的综合协同效应,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引领作用,构建与抗疫主题相融合、具有较强时代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格局,引导当代大学生投入到全面抗疫的时代洪流中,将疫情防控教育建设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大课堂。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抗疫精神与思政元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最大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____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了彰显和提升,“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

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当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这种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新鲜的血液,输入到高校思政课程的机体之中,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审美境界和人文情怀,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创生。具体说来,疫情防控斗争的思政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爱生命健康、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担当。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充分体现了党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根本立场。以广大党员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环卫工人等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坚守抗疫第一线,他们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加快这些现实素材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有助于拓展时政内容和实践环节,激励广大同学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而努力奋斗。

第二,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精神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事实求实,不信谎言和谣传,不回避现实矛盾,敢于在世人面前公开疫情传播的真相;医务先进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通过调查研究查找病毒根源,研发新型治疗药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被许多国家借鉴和采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这种求真立场和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能够启发和鼓励广大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在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中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的弘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同舟共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党和国家从事关战略全局的政治高度,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以决断果敢的战略决策、脚踏实地的行动举措,坚定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通过无数生动鲜活的抗疫事迹宣传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大我”与“小我”关系的理解,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战地豪情和民族自信,以切实的行动捍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痼疾和生态失衡为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伤痛。实践证明,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面对疫情,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难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世界各国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挑战。

[3]高校课程思政课堂要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担当,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并进,共同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齐心协力构建人类美好家园。

3.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目标与实施方案

3.1主要目标

3.1.1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拓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空间,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思政品位,深化课程思政内涵的底蕴,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拓展模式。

3.1.2将专业建设与思政改革融合在一起,在动态过程中拓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空间,优化课程结构与资源配置,健全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课程教育指标测评体系,充分实现课程思政精准育人的目的。

3.1.3从全民抗疫的伟大行动中汲取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领域、新路径,优化课程思政良好的传播机制和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求真精神、创新意识、道德素养和全局观念。

3.2实施方案与具体步骤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当前的疫情防控斗争为时代背景,统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改革,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设计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实施步骤。

3.2.1宏观层面上,以马克思主义立场统领思政改革,突出疫情防控的思政功能、价值引领作用和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目标。

3.2.1.1加强和完善高校顶层设计,建立学校、院部、班级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与抗疫主题的融合。首先,高校党政部门要加强政治站位,建立党委统帅、院系沟通、班级学习的三级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思想沟通、理论学习、小组讨论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诠释和学习抗疫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自觉行动。其次,将疫情防控的时代精神与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抗疫精神的认真学习、价值研判和深入领会,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情操,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最后,深入挖掘抗疫主题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利用疫情抗击中所体现的天下为公的国家道德、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克己自律的个人道德,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美德义行”[4],培育和健全课程思政的教学机制和育人环境,努力完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3.2.1.2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和网络舆情引导,凝聚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一,以新闻媒体、校园网、微信平台为中心,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大数据、云计算等媒介技术优势,拓宽传播路径,构建覆盖全时空、全过程的网络思政教育传播与服务体系。第二,整合媒介资源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形成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样化的宣传报道形式,并以疫情报道的原创新闻、短视频、短评论为亮点,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尝试着构建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第三,定期举办抗疫精神宣传活动,组建抗疫精神教师宣讲团,抗疫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团等,以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教育和感染学生。第四,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名师,邀请社会名家、教学名师定期举办疫情防控系列专题讲座,打造与抗疫精神相关的课程思政的精品课程,通过线上播出、线下学习以及线上线下混合等方式发挥示范作用,实现抗疫精神在高校课堂、社会活动和网络空间中的广泛渗透。

3.2.2中观层面上,推进思政课程的结构性调整,构建以疫情防控为主题,以思政课程为辐射的思政教育拓展模式。

3.2.2.1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拓展时政内容和实践环节,把课程思政建设为全面抗疫的大课堂。首先,重点吸收与当前疫情相关的时政内容进入思政课程,如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融入抗疫素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当前疫情形势的严峻性、抗疫斗争的重要性以及抗疫精神的伟大性,加快思政课程向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方向转化。其次,紧紧把握课程思政这条主线,以疫情防控为主题,将课程思政的范围拓展至非专业领域和非思政课程,形成覆盖高校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机制,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的课程思政教育拓展模式。第三,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拓展学生的思政视野和理论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引导学习与借鉴抗疫斗争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模式,增强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讲解和分析当前世界疫情总的情势,使学生能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其他国家人民一道,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和生态危机。

3.2.2.2 增加通识教育和跨专业教育课程比例,形成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动态链接,在专业与跨专业、课内与课外相互融合中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具体说来,在通识课程安排上,增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通识课中的比例,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群众路线在抗疫斗争中的作用,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解,引导学生增强全球化认识,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领悟;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增开“疫情与政治”、“疫情与道德”、“疫情与公民意识”、“疫情与法律”等专题讲座活动,加强疫情教育与价值引领,在行动上承担起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打破传统思政课程封闭僵化的布局,推动课程思政结构改革的动态化、合理化建设和布局。

3.2.3微观层面上,改编思政课程的编排体例,将抗疫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识传输与价值诉求相统一的过程中开拓思政教育的新领域,优化课程思政的培养机制和育人环境,突出时代主题和人的灵魂的塑造。

3.2.3.1将典型案例纳入媒体宣传和教材编写中,从中提炼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和思政品位。具体说来,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依据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分为身先士卒与舍生忘死、坚守岗位与无私奉献、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等多种类型;第二,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校报、广播站等校园媒体,加大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以动态形式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闻宣传和媒体报道;第三,重新组织教材体例的编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置典型案例栏目,吸收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的思政元素,使之融入到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和思政内涵之中。第四,号召广大学子在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基础上,在高校掀起一个学习抗疫精神、赶超先进模范的抗疫活动热潮。

3.2.3.2从美育立场书写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制作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作品,创设艺术情景并讲好全民抗疫的“中国故事”。在全民抗疫的伟大行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歌颂伟大的抗疫精神,赞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艺术作品,如电视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等,歌曲《最美的温暖》、《逆风而行》等,还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小说、诗词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它们以敏锐的洞察力、鲜明的时代主题、贴近现实的内容和审美化的风格,讴歌了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普通人物的道德情怀、职业操守和伟大心灵,对于拓展当代大学生的胸襟和视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注意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表现时代主题,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短视频等形式创造生动的艺术情景,实施情感教育,将政治教化和道德宣讲转化为抗击疫情的审美表达和艺术发声,以生动的内容情节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4.结 语

当前,全球性的疫情“大流行”和我国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呼唤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视全球性危机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思政层面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我国全民抗疫的行动中凝聚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抗疫精神,也在呼唤着当代大学生以开阔的视野、饱满的热情,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历练自我,有所作为。各级各类高校要以疫情防控斗争为教育发展的契机,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层领域的改革,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全民抗疫的伟大行动中,为实现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N].北京:人民日报,2020-09-09.

[3]陈俊杰.后疫情时代: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自由人联合体[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05).

[4]郭丽娜.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重维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


作者简介:赵卫东(1968—),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文艺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