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你需要知道哪些事儿?

/ 2

中药治疗 , 你需要知道哪些事儿 ?

张红英

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藏医院   624300

中药是什么?顾名思义,中药即我国传统中医诊疗所需要应用的药物,根据药物的来源大致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三大药材。中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几千年来勤劳聪明的人民在对自然界探索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对中药慢慢累积的认识,然后形成的丰富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现代人们对自身健康情况越来越重视。在回归自然理念的熏陶下,更多的人会选择用中医药进行调理。虽说中药是源于自然界的绿色健康之物,正确使用,对人体基本无害,但如果治疗使用方法不对,也达不到理想的药用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后果,所以,关于如何使用中药,哪些误区我们需要规避等关键问题,还是非常关键的呢!下面咱们一起来了解下中药治疗的相关知识。

一、如何使用中药

首先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理、法、方、药”的辩证施治,今天咱们主要是讲关于中药治疗,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传统中医学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富有特色的完备的中医理论。伴随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中药也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药“寒、热、温、凉”的四性、“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此外,还有药物的归经、是否具有毒性等理论。在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时,需要注意以上所说的中药的特性,进行中医个体化治疗。比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换句话说就是:首先医者根据病人所得疾病通过望面色、看舌苔及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属性。例如面色红赤、呼吸急促、皮肤灼热、汗流浃背、舌苔红黄甚至焦黑,脉象浮、数,即为热性病;反之若病人恶寒、肌肤或手脚冰冷、神情萎靡不振、低声细语、舌苔白、滑,脉象沉、紧等,则为寒性病。基于寒性病、热性病选择与药物寒凉属性和温热属性是相对立的不同属性进行治疗疾病。例如针对热解便秘的患者,给予寒凉属性的大黄进行泄热通便治疗;针对阴寒内盛的重症病人,则应给予温热性质的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以回阳救逆。中药治疗,必须遵循辨证论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是中药治疗需要注意药材的临床用量。中药材的临床用后所治疾病症状、临床效果等与用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伤寒论》中被誉为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在临床经常用来治疗外感表证的流行性感冒、感冒、荨麻疹等的头痛发热、鼻鸣干呕等症状。但是如果我们将桂枝汤内君药桂枝增加至25g,其余药量不变的情况下,本方即由“桂枝汤”更名为“桂枝加桂汤”,其功能主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桂枝加桂汤主要功效为温通心之阳气,平冲以降逆。主要治疗临床常见的特定的心脏类疾患、奔豚气等出现的四肢冰凉、心悸不适、发作时濒死感等症状。

最后是中药治疗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三因制宜的治疗手法。譬如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气候常年偏于潮湿、温热,若病人出现感冒则常选用解表药物中偏性小的轻剂,如:生姜、荆芥、蝉蜕、葱白等;针对处于西北严寒地区的人民,气候常年干燥、寒冷,若出现感冒,则选用解表剂中发散力强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另外因所处季节的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强弱等情况的不同,即使患同一种疾病,中药治疗也应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祛病、强身健体的临床疗效。

二、认识误区,规避风险

首先是中药服用期间忌口的误区。俗话说的好,“食药不忌口,看病跑断腿”。忌口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某些不适宜食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例如: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材的人参,可大补人身之元气,但若是服药期间患者不忌口,食用萝卜、莱菔子等下气之物,则会大大削减人参的补气作用。还有某些患有荨麻疹、疮、痈、疔、疖等皮肤病,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食用羊肉、芫荽、生姜、鲜虾鱼蟹等发物,以免加重病情。

其次是中药煎煮成汤剂后,一般药味偏苦,很多患者为了口感,会加入白糖或蜂蜜进行食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相关的中医临床专家学者指出,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有其特定的功能,如:酸入肝,善于收敛之功;辛入肺,善于发散之功等。若是擅自添加白糖等其他成分,就会改变汤剂原有的味道,将会影响临床的疗效。

最后是“两个越”的误区,中药价格越贵、食用越多就会越补,疗效越好。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人们开始注重身体保健。很多人认为中药就是价格越高,其补益的功效就会越好,所以花重金购买冬虫夏草、人参、阿胶、鹿茸类的中药,然而现实是这些药材若是应用不合理,未必会取得良好的补益作用,反而是得不偿失。比如:人参大补元气,但若是病人并不属于虚症或者人参一次性食用过多,病人易出现流鼻血、身体燥热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时刻记得:“身体缺什么,然后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才是正确的进补法。

结论:中药治疗,是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对于中药的选择、治疗、服用都有一定的方法,并不能随意或刻意的去改变。若非专业人员,不要自己随意服用或者相信偏方,因为同病不同症状,所用到的药方也需要些许的改动,剂量的调整往往能够影响治疗的结果。而且中药的药用价值也不是价格来进行衡量的,每个人的病都不是一样的,一方一人,对症才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