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吕玉婷 李春燕 郭泓延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的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家长,总是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牵肠挂肚。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引起全社会成员的重视。如果仅凭教师的在园教育,那是永远跟不上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的。幼儿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根据幼儿的实际心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引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0至6岁阶段的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非常依赖教师与家长,缺乏甚至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须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活幼儿心理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句话说得好:“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幼儿教师是每一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因此,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素质外,也要学会为幼儿创造适合成长的生活氛围,对学生开展关爱教育,以自己的关爱去更好的让幼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善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认真的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孩子对自身成长的信心。

如“抱起来谈话,蹲下来交流,牵起手教育。”等。让孩子从小沐浴在师爱的海洋里,获得对学习、对成长的信心,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健康的发展。当然,教师的这种关爱教育需要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需要用爱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关心和爱,以保障幼儿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从本质上讲,教师的这种关爱教育更多的是作用于幼儿的内心,让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爱,并且在内心埋下爱的种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激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抓起,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同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要渗透感恩心理,使其成长为一个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尊敬师长的人。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满足其心里的成长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能够更多的获得来自身边的同学、父母、教师的赞扬和尊重,形成自己是集体的中心地位,只有让幼儿充满自信的去面对生活时,才能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求知欲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满足幼儿对于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玩具,让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发挥。以开放式的教育行为鼓励其在活动中的行为,使其能够自由自在的进入各种形式、各种角色的活动,自由、愉快、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积极的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影响、相互成长。同时,在所创设的活动中要培养幼儿愿意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让幼儿理解集体生活的趣味性和必要性,形成健康的行为、规则和习惯。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礼貌,养成好习惯,这样孩子的思想品德就会变得优良。所以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的教育就是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开始的。比如,我们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吃饭时不挑食,平时要讲卫生。这些良好习惯都可以在他们吃饭前或者睡觉前,教师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加深印象,培养良好习惯。因为幼儿还很小,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无论做什么事情经常会出现错误,这时会有不好的情绪产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耐心进行指导,千万不能斥责幼儿、恐吓幼儿,或是威胁幼儿。成人不能抓住幼儿的缺点不放,一直指责他,要对幼儿的一些小进步进行鼓励、表扬,然后引导他们怎么去学习、怎么改正。这样才能逐渐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幼儿需要独立成长,家长需要明确奖惩机制,提出一些小要求,比如让幼儿帮忙洗袜子或做一些家务来换取一些奖励,幼儿故意损坏物品后进行小小的惩罚。但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和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不能很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将注意力稳定下来还很困难。这时成人就需要设置一些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做事情时,幼儿往往会参考大人的情绪和大人的动作来进行模仿,所以幼儿永远要有一个正向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同时,幼儿对待这个陌生的世界有很多的好奇,这期间有非常多的问题会问家长或是老师,大人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一定要对每个问题都进行回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对各种事物感到好奇,这样才能让幼儿长久地学习知识。

三、家校携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每一天的心情可能都会随时间而改变。幼儿教师应当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校表现。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借助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与家长沟通,以多种灵活、自由的沟通方式在第一时间帮助幼儿消除心理问题。通过与家长携手,让幼儿在家长感性的爱和幼儿教师理性的爱中成长,共育幼儿健康心理。

我班有一个孩子非常任性,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种任性使其常常在父母亲人面前“嚣张”,凡事都想随着自己的心意。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失身体,也会影响今后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提出了建议:

一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商场看到毛绒玩具,不要直接给孩子说“不买”,而是引导孩子:“前面还有芭比娃娃,你要不要去看看”,边走边与孩子讲话,孩子的注意力很快从买玩具上转移了。

二是约法三章,制定规则比如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同样的玩具不能反复买,出门不吃冰激凌,就可以去游乐场玩,待人接物也要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要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通过引导家长制定规则,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克服孩子的任性。

三是正负强化并行,让任性情绪“冷”下来当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哭闹、发脾气时,不要立刻心软、心疼,甚至迁就,更不可和她讨价还价,可以既不劝说,也不解释,让她自己冷静下来,再和她讲道理,分析原因,自然事半功倍。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幼儿心理辅导既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的适当干预,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通过与家长携手,建立正确的不良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尝试控制情绪,“任性”自然与他们渐行渐远。

结束语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这对于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而教师的支持与鼓励是幼儿形成积极情感与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健康自我的形成。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注重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校联动,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5):26-27.

[2]范林惠.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226.

[3]徐美樱.关于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9(12):46.

[4]吴则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8(33):26.

[5]何慧洁.浅论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8(3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