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渗透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渗透实践

庄嘉虹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中心小学 广东 佛山 528253

摘要: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思维。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也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提升大众美学素养也是当下文明时代的先进意义。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民族记忆的延续,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美术 课程渗透实践


正文:

教育传承是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的保护方式。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美术教育中,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学研究开发,制定相关的美术研究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为当下美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方向,不仅是非物质文化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要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是当下对于美术教学模式的又一改革创新。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不仅是人类时代发展的象征,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无穷魅力。这样生生不息的时代文化印记,也是人类对于精神文明长河的又一探索。人们对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更是在岁月轮回更替,以及时代变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又有了新的解释与调整。全球不同的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也都不相同,但是这并不妨碍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它们进行联系与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是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次肯定。随着各国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它们各自的风采。这不仅奠定了人类文化研究的基础,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进行了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所应对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前人类特有的宝贵财富,不仅是先人传于今人的时代记忆,也是当下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认知。这样珍贵独特,又蕴含无限价值的文化资源,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守护和传承。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不仅从多方渠道了解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物质文化手艺的自我延续。这样强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当下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当前各学校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落实与推进,向学生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为学生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以及如何保护等相关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中的开拓实践,也为小学美术教育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样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小学美术教育,积极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渗透教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知识穿插在教学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美好。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1. 小学美术课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联系

根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可分为13类:1、语言;2、民间文学;3、传统音乐;4、传统舞蹈;5、传统戏剧;6、曲艺;7、杂技;8、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9、民间美术、工艺美术;10、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11、传统的医学和药学;12、民俗;13、文化空间。根据此分类可以看出,诸如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别由始至终贯穿于小学美术教育当中。

  1. 小学美术课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融合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美术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结合美术多元化的创作手法进行融合。

例如,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课《春节到》课题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神。



  1. 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模。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题的研究,也能够让学生提前做好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心理准备。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清楚认知,教师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也会比较顺利。

根据学生需求来组织的美术教学,不仅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能降低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的难度。教师需要去深入了解美术教材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做出相关的知识解析。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也要秉承严谨的态度,向学生传达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出现的重要知识内容。这样融洽的美术学习过程,既优化了美术课程设置,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

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不断的学习和开发美术课程教育资源,才能更好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美学素材库。这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为后续的小学美术课程提供了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程的教学灵魂在于教师的灵活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新颖的题材以及美学研究的方向,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内涵的美术文化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教育资源的实践意义和人文教育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珍贵的历史发展见证,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艺术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早已经深深的刻进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不在只停留于口头保护。当下在全球文化的内卷冲击下,有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又一个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当前美术课程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异常艰巨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课堂学习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未来发展,也离不开品德的教育,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才更能符合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课程中的学习和传送,也为拓展本土美术文化思想教育,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我们作为教育文化工作者,更加积极地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遗产,让更多人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共同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促进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



参考文献:

[1]龙思桦.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乡村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渗透实践[J]. 学园,2020,13(02):53-54.

[2]程新元. 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实践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19(06):160-161+164.





第 2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