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 新解其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体态律动 新解其意

谷小燕

乐清市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摘要】

体态律动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活动,通过动觉、视觉与音乐听觉、声觉、感觉共同形成音乐联觉,将对音乐的感知实现于身体动作中。不仅能使音乐知觉敏感化,更可逐渐内化为经验和记忆,所以能辅助强化和深化对音乐形式的认知。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对体态律动的认识和运用存在一些偏差,本文针对体态律动教学的再认识进行阐述。

【关键词】

体态律动 再认识 表现 创造 价值

【正文】

笔者曾经有幸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 的学习,培训期间,通过亲身参与体态律动训练活动,对初中音乐课中体态律动的教学运用在理论依据、操作模式、教育价值等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一、体态律动教学原理的再认识

体态律动是经由物理音乐刺激、通过心理认知过程,引发情绪情感,进而激发出人的身体反应,并通过此实现情感体验的强化、显化和锐化,或者逆向顺序进行情感表达。体态律动没有事先规定好动作,它配合着音乐的变化,及时做出“动作反应”,在反应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它是一种音乐活动,不是舞蹈活动。

体态律动是个体本身对音乐感知后引发的一系列的身体动作的反应,具有即兴性、创作型、可变化性和情感性。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甚至笔者自己的课堂中,由于认识上偏差,一些律动环节表现出来的情境并不是学生自己对音乐感知后身体自然反应,大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动作,让学生反复模仿后再跟随音乐动作,追求整齐划一有序,没有即兴、丧失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所以,学生只是被动的律动,被老师牵着鼻子动。这种动不叫律动,也不能称为舞蹈,充其量只能称为编排的动作。

二、体态律动教学操作模式的再认识

1、从简单的步态开始,带领学生走进音乐

如何带领学生动起来呢?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最简单的步态开始。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走路开始,随着音乐的情绪的变化,走路的体态可以自由变化。比如听到急促的音乐走的匆忙,轻松的音乐走得悠闲、随意,进行曲的音乐走得铿锵有力;走的队形可以变化或圆或直或弯曲、可以单人走、多人走、蹲着走、驼着走…….,这些简单的走路步态非常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不需要身体多余的动作,对音乐有了情感的理解后,再引导学员加入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比如一些欢快的音乐可以拍击身体任意部位,身体自然而然就会有身势。拍击的声音和身体的身势同时出现,这时候就会产生声音和姿势——即声势。这就达到了体态律动至关重要的音乐与动作的同形同构。

2、从深层的情感出发,引领学生表现音乐

每首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有些作品中不同乐段情绪情感对比非常明显。时而欢快、明朗,时而优美流畅,时而又阴沉淅沥。而律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情感与动作的同形同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显而易见,这是律动产生的心理原因和过程,但同时也强调了情绪表达应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所以,与情感同形同构的律动更能强化、显化与锐化情感体验,反之,做作的、形式化的动作只会抑制情感体验与表达。

3、从高层的个性下手,鼓励学生自由创造

体态律动教学的最高原则就是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创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音乐艺术的魅力在于人对音乐的感受是自由的,人用音乐表达情感是个性化的,而每个人的“表情”手势、动作、姿势是有个性的。即兴律动的创造并不是那么可怕和不可能,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鼓励学生创造的理念。律动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比如开始只是跺脚或摇摇头,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有了律动的经验和勇气,一听到音乐就会有律动的意识。这个创造的过程并不是老师给予学生的,是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动起来的。

以前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埋怨学生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动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编排好的动作模仿,一旦没有老师准备好的拐杖,就会无所适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只有把律动的创造权交给学生,放心大胆的信任学生,老师一定能看到惊喜。

三、体态律动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把审美价值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然而,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主要托付给了聆听几次后以问答活动或语言辅助等活动,忽略了学生身体对音乐的感受。在人们的思维中,一直以来,身体充其量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些模糊、混沌的感觉,知觉或其他感性经验,而不能给人以理性的秩序和清晰的信息,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对人复杂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教师手脚、禁锢了教师的思想,不敢承认音乐带给学生感官的快适和满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态律动教学的实践,笔者对体态律动教学的价值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一,体态律动能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了音乐的洗涤,不仅用听觉感受音乐作品,同时用整个心灵和肢体去触摸音乐旋律的起伏,更深一层的体会音乐的情感和音乐所散发的无穷魅力,从而塑造出自己心中的音乐形象,对音乐形象轮廓有着想象和联想。第二,体态律动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得到提高。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织体等都是音乐的元素,通过听觉和动觉的结合,更能具象的抓住随时间流逝过去的音乐中的某些重要的元素以及各段音乐的重要特点,掌握音乐的风格或音乐表现的情感。

体态律动教学作为三大音乐体系中的一种,我们学习它,不是机械地模仿,更不是断章取义地理解,重要的是领悟精神,懂得正确、合理、恰当地运用,并将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音乐体验与感受牢记于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升华、创造,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更科学也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内部教材

【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3】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孙瑜桧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大观》2012年02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