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杜鹃花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3

云南杜鹃花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研究

陈浩 1 徐文娟 2

1昆明市金殿名胜区 云南 昆明 650106


2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国投置业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106


关键词:云南 杜鹃花属植物 资源 保护 开发利用

摘要:全世界杜鹃属植物约有900余种,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属世界杜鹃花种群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而云南则是杜鹃花种类分布的核心区,多达 257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研究资料阐述了杜鹃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探讨了云南杜鹃属植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地理分布开发利用成就,对世界园林、园艺的贡献。进一步提出对杜鹃属植物资源开展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建议。

杜鹃花属在自然界中是一个庞大的植物家族。它起源于白垩纪,距今已生存繁衍了6700万年至13700万年。在第三纪时,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到第四纪,北美、欧洲的大陆冰期后,其种类受到严重破环。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虽受到第四纪山地冰川的影响,但力度相对较弱,为植物提供了避难所,故保存了大量的杜鹃花属物种,成为世界杜鹃花重要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杜鹃花隶属于杜鹃花科,杜鹃属的常绿、落叶乔木或灌木,又名映山红、满山红、山石榴、山枇杷、清明花、索玛花(彝语)、格桑花(藏语)、金达莱(朝鲜语)等。据统计,全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约有900余种,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以亚洲种类最多约有850余种,中国530种,占世界种类的59% 。 其中特产我国的种类就有399种。云南杜鹃花种类最为集中有257种,其中特产种61种。杜鹃花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倍受园艺学家、植物学家们的青睐,广受人们的喜爱,为此被冠予 “木本花卉之王”之称,列为“世界三大园艺植物之一”和“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云南八大名花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杜鹃花已日益显现出其在花卉育种、城市园林绿化、森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药用等方面特有的价值。

1.杜鹃花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是杜鹃花的故乡,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杜鹃花的引种驯化开发观赏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杜鹃花的传说、文化价值与赞美诗篇数不胜数,为我们现代研究杜鹃花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早在南北朝时期,对杜鹃花就有了相关的记载。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一书中就有,“羊踯躅,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这是较早提到杜鹃花的古书。杜鹃原本是一种鸟名,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属扑食昆虫的益鸟,常昼夜不停地啼鸣。相传为秦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故名杜鹃、子规、子巂。鸣声凄厉,能动旅客归思,故亦称思归,催归。又蜀主杜宇篇:“蜀尝大水,宇与居民避长平山,后鼈灵开峡治水,人得陆处。宇因禅位鼈灵,自居西山,得道上升,时适二月,子鹃啼,故蜀人悲思曰:吾望帝也,因呼为杜鹃”。由于春夏之际,杜鹃啼鸣时,正值杜鹃花开花之日,古人遂以鸟名冠花名,称“杜鹃花”。

早在唐代就有吟咏杜鹃花的妙语佳句及大量的赞美诗篇。诗人白居易喜爱杜鹃,曾在诗里写到:“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秀。”他将杜鹃比作西施,这一美名流传至今。诗人李白的杜鹃花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迴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宋代诗人苏轼这样吟咏杜鹃花:“枫林翠壁楚江边,踯躅千层不忍看,开卷便知归客路,剑南樵叟为施丹”。杨万里:“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其中收集和详细地记述了杜鹃花的异名、形态等。“杜鹃花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此记录对杜鹃花的品种各异有了详细的描述。明代后期,伟大的地理学家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在滇游记中记录了马缨花,山鹃、杜鹃花等,对杜鹃花的地理分布有了清晰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陈淏子著《花镜》一书,对杜鹃花的生态环境、栽培施肥等已有研究记载,“杜鹃花性最喜阴恶肥,每早以河水浇置之树荫之下,则叶青翠可观,亦有黄白二色者,春鹃亦有长丈余者,须种以山黄泥,浇以羊粪水,宜豆汁浇”。汪灏著《广群芳谱》卷第39,“花谱”中收集了杜鹃、黄杜鹃、山枇杷的资料。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编著《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在第24卷毒草中有“羊踯躅,搜山虎”条,并附有羊踯躅的图一幅;同时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4毒草一类也记述了“羊踯躅”和“杜鹃”两种,前者引证了《本草经》、《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书,后者引证了《瓯江逸志》、《南越笔记》、《旧云南通志》和檀萃著《滇海虞衡志》等书。在《滇海虞衡志》记有:“杜鹃花满滇山,尝行环洲乡穿林数十里,花高几盈丈,红云夹舆,疑入紫霄,行弥日方出林。因思此种花若移植维扬,加以剪裁收拾,蟠屈于琼砌瑶盆,万瓣朱英,叠为锦山,未始不与黄产争胜。而弃在蛮夷,至为樵子所薪,何其不幸也!”那时就有杜鹃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这么美丽的杜鹃花只可惜生长在不为人知的深山,对杜鹃花的移植有了最初的设想。

2.云南杜鹃属植物对世界园林事业的贡献

杜鹃花开映山红,云南被称为"杜鹃花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云南以滇西高山地区分布的种类最为繁多、花色丰富,尤其分布在海拔2400--4000米的高山冷湿地带。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R.wardii)、白雪杜鹃(R.aganniphum)、团花杜鹃(R.anthosphaerum)、宽钟杜鹃(R.beesianum)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木丛,甚至有连绵10多公里的杜鹃花"花海"奇观。因它绚烂的花形花色, 都说“世界杜鹃在中国,中国杜鹃在云南”,云南是著名的杜鹃花之乡。

西方人士曾毫不隐讳地说:“没有中国云南的杜鹃花就没有英国的园林”。自1843年始,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从我国将云锦杜鹃引进英国,另一位英国著名植物学家乔治·傅礼士在1899—1911年间,曾先后4次到云南采集大量的野生杜鹃花和种子携带回国,将种子播种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邱园以及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园“威斯利植物园”。由于傅礼士的倡导,英国开始进行杜鹃花的分类、栽培和杂交育种,近百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出版了有关杜鹃花分类的大量专著,培育出数以千计的杜鹃花新种。19世纪后期,法国传教士在云南的丽江一带采集了大量杜鹃花植株,如腋花杜鹃(R.racemosum)、露珠杜鹃 (R.irroratum)、马缨花杜鹃(R.delavayi)等运回法国驯化栽培,并传至西欧各国。随后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出版书刊等工作,在1930年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史蒂文主编出版了《杜鹃花种志》,书中写到:“在过去的25年中,杜鹃花属猛然增加了大量的种,这引起了园艺学家们的兴趣,所增加的种类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西南地区”,现今称为欧洲园林工作者手中的“圣经”。直到现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依然承认给他们带来最丰富的园林景观植物依然是来自中国云南的200种杜鹃花。从此,云南杜鹃花在欧洲园林景观植物中大放异彩,不可或缺。

3.云南杜鹃属植物自然生态环境概述。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为山地高原地貌,海拔最高处位于卡瓦博格峰6740m,海拔最低处位于云南河口76.4m,平均海拔2000m以上,高差悬殊较大。因地形地势的错综复杂与高差悬殊,造就了多样性气候的差异。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南太平洋东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加上地形的变化和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性小气候特点。而在中部高原地区,年中四季温暖,季节不分,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量减少,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 。从11月开始受南支西风急流的控制,气候温暖干燥,辐射强,昼夜温差大,一直持续至翌年4月为旱季。从5月至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雨季。

4.云南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

由于受到气候垂直变化,地势高低起伏的差异,对植物分布有直接的影响 。杜鹃花属植物性喜气候冷凉,空气湿度大,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环境。海拔在1000--2000米的谷地,分布着山地常绿阔叶季雨林,有少数的杜鹃花如尖叶杜鹃(Rhododendron oxyphyllum)、大树杜鹃(R.giganteum)、红马银花(R.vialii)、滇南杜鹃(R.hancockii)等种类混生于此类阔叶林中。海拔在2000--2800米温凉气候带,生长着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主的松栎林下,混生大白花杜鹃(R.decorum)、云锦杜鹃(R.fortunei)、锈叶杜鹃(R.siderophyllum)、马缨杜鹃(R.delavayi)、亮毛杜鹃(R.microphyton)、粗柄杜鹃(R.pachypodum)、腋花杜鹃(R.racemosum)、露珠杜鹃(R.irroratum)等种类。在松林内、林缘或阴坡灌丛间自成杜鹃林。海拔在2800米至4000米为高山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地带,杜鹃花种类最丰富,如黄杯杜鹃(R.wardii)、白雪杜鹃(R.aganniphum)、团花杜鹃(R.anthosphaerum)、宽钟杜鹃(R.beesianum)、紫玉盘杜鹃(R.uvarifolium)、大理杜鹃(R.taliense)、灰背杜鹃(R.hippophaeoides)、樱草杜鹃(R.primulaeflorum)、毛喉杜鹃(R.cephalanthum)等。海拔在4000--4500米为高山草甸地带,仅有一些低矮的杜鹃花种类,如多枝杜鹃(R.polycladum)、平卧杜鹃(R.prostratum)、金黄杜鹃(R.rupicola var .chryseum)等。然4500米以上已找不到杜鹃花的分布踪迹了。由此看来杜鹃属植物大致分布于海拔850--5150米之间,海拔在3350米左右种类最为丰富,海拔持续升高种类趋于减少。一般海拔低于2350m时,杜鹃花种类少于50种,海拔高于4350m时,杜鹃花种类少于40种,海拔在2350--4350m之间时,各海拔段杜鹃花种类都在60种以上。

从以上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文献资料及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杜鹃属植物主要地理分布中心在中(高)海拔区域。通过研究杜鹃属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状况,为更好的对杜鹃属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5. 云南杜鹃花资源开发应用现状

杜鹃花因其花形优美、色艳丽丰富,树形叶状变化多样。 属独具特色的花卉。如何保护好杜鹃花的自然资源,更好有效地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丰富的花卉种类,是众多园林、园艺工作者长期研究关注的课题。目前,围绕对杜鹃花的生态环境、习性、引种驯化、新种杂交培育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我们的城市绿化中,特别是一些初具规模,观赏价值较高的杜鹃花专类园,以及以云南杜鹃花为主题的新景点,无论规模大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昆明市金殿名胜区----杜鹃花专类园。其坐落于历史文化深厚、风景秀丽的昆明市金殿名胜区植物园内,集科研、教学、科普、游览、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一个重要专业园区。该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占地约60余亩。园区经历代公园管理者数十年不断景观提升和建设完善,目前已成功引种收集栽植野生、园艺种杜鹃花品种20余种在园内栽植,建成省内以观赏云南丰富的野生杜鹃花资源的重要窗口。园区上层以天然的针叶树种、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植被结构组合混交而成,栽植了适合杜鹃花的生存环境,下层现已形成了马缨花(R.delavayi)景观区、羊踯躅(R.molle)景观区、锈叶杜鹃(R.siderophyllum)景观区、锦绣杜鹃(R. pulchrum)景观区、高山杜鹃景观区、映山红(R. simsii)景观区以及杜鹃花精品园(烨煌园)等七个景观区域,林下自然点缀散植了了红马银花杜鹃(R.vialii)、碎米花杜鹃(R.spiciferum)、爆仗花杜鹃(R.spinuliferum)、大白花杜鹃(R.decorum)、露珠杜鹃(R.irroratum)、映山红杜鹃(R. simsii)、山麓杜鹃、粗柄杜鹃(R.pachypodum)等云南杜鹃花品种。黑龙潭公园-----杜鹃谷,杜鹃谷依山而建,占地8公顷,杜鹃品种达到30多种,总共栽植杜鹃花35万多株,以映山红和锦绣杜鹃为主,满山满沟杜鹃争奇斗艳,呈现花海景观。另有近几年新开发利用的云南杜鹃花景观区,如昆明植物园云南杜鹃花专类园、禄劝轿子雪山、禄劝马鹿塘、曲靖师宗菌子山、玉溪新平哀牢山、玉溪新平磨盘山、曲靖珠江源风景区马雄山、大理漾濞苍山西坡大花园、大理鹤庆马耳山、虎跳峡—小中甸、国道214线小中甸联合村—和平村、纳帕海—尼西岔路、德钦奔子栏书松村—白马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迪庆香格里拉千湖山等地都分布着云南杜鹃花观赏景观点。

  1. 云南杜鹃花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6.1组建高山花卉开发科研团队,申请国内或国外相关自然保护基金支持;

6.2建立以昆明为主的云南杜鹃花研究繁育中心,加强杜鹃花资源调查、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

6.3建立丽江、大理为基础的云南杜鹃花引种驯化基地,针对各海拔段对云南杜鹃花种类进行筛选驯化,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
6.4确定云南杜鹃花重点繁育种类和保育地理范围;按自然区域划分重点繁育种类,形成以大理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杜鹃花产业化线;
6.5建立云南杜鹃花研究、保育和开发利用的信息交流网络;
6.6加大对云南杜鹃花保护和开发利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进云南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6.7加强科研与花卉生产企业合作,开展云南杜鹃花有性、无性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6.8逐步选育推广适应性广、抗性强的品种,为城市绿化提供杜鹃花苗木。

参考文献:

(1)冯国楣. 中国杜鹃花 第一册 第二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张长芹.云南杜鹃花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

(3)查凤书;冯建孟. 云南杜鹃属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大理学院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