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杂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7
/ 2

木瓜杂谈

万松彤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 443500



摘要:通过引经据典及生产实践活动,作者考证了木瓜药材的传统用法、形态特征及道地产区,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非经典观点,揭示了道地药材资丘木瓜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为人知又影响深远的秘密。

关键词:资丘木瓜 陈者良 鼻子


木瓜之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尔雅》“楙(mào),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最早有关木瓜的记载。三国时期,华佗的弟子吴普开始以“木瓜”作为药名,一直沿袭至今。现代,木瓜成了鄂西南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特别是以长阳榔坪为核心的区域,种植面积超过十万亩,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其主要用途依然是药用。在木瓜的相关生产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木瓜用法之谜。明万历年,上海浦东人李中梓因体弱多病,屡试不第,乃弃仕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著作,吸取了《神农本草经》、《药性论》、《丹溪药性》、《东垣药性》、《仲景全书》等精华,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经后人钱允治增补,形成影响后世的巨著《雷公炮制药性解》,他在书中记载,“木瓜,味酸,性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主脚气水肿、心腹冷热、痛及奔豚,去湿气,调荣卫,助谷气,和脾胃,止吐泻”,与近现代中医学有关木瓜的应用非常接近,只是炮制方法略有不同,“用铜刀刮去硬皮并子,薄切,于日中晒,却用黄牛乳汁拌蒸,从已至未,木瓜如膏煎,却于日中薄摊,晒干用也”。而从宋代开始,很多本草记载:木瓜,陈者良,陈久者良或者陈生者良。《大明会典》甚至有“宣州岁贡乌烂虫蛀木瓜入御药局,亦取其陈久无木气”的说法。也就是说木瓜应该是陈久者良,或者是乌烂虫蛀陈久无木气者良,此处的木气,笔者理解为酸度。虽然木瓜没有纳入中药“六陈”之列,但木瓜陈者良似乎得到古代中医师的一致认可。这种认知实际上与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结果不相符合。《中国药典》(2015)做出规范,木瓜药材中含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量不得少于0.50%,而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在常温下,木瓜药材中含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有机酸成分含量下降较快,木瓜陈久后,肯定会不符合国家药典的要求,但以此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发挥“和脾胃”的功效。木瓜药材晾晒过程中,会吸引很多品种的昆虫,几乎是有记载中易蛀虫品种最多的药材,这个结果跟医书中记载“乌烂虫蛀”一致。综上所述,在木瓜炮制、医学应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木瓜药材使用究竟应该是陈者良还是新货良,现代的研究跟古代的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木瓜鼻子之谜。关于木瓜形态特征的记载,最为详细的当属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其木状若奈,花生于春末,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宣州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暴,渐而变红,花文如生。本州充上贡焉,又有一种棋楂, 木、叶、花、实,酷类木瓜,陶云:大而黄,可进酒去痰者是也。欲辨之,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者为棋楂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正品木瓜及混淆品木桃、模楂等也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区分:“木瓜可种可接,可以枝压。其叶光而厚,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日木梨,即模楂及和圆子也。鼻乃化脱处,非脐蒂也”。苏颂和李时珍都准确形象地描述了木瓜果顶在花柱脱落处突起如乳有鼻子的特征,这个特征跟现代资丘木瓜特征相符,也就是现代的资丘木瓜在果顶处有一个凸起的鼻子。根据很多产区的木瓜特征判断,原产地在长阳榔坪的资丘木瓜,在近代种植过程中因为使用了某些药物的原因,出产的鲜木瓜有鼻子,而没有使用过药物的木瓜,体形较圆,没有鼻子。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资丘木瓜在花蕾初期子房就能膨大,无需授粉便能形成完整的果实,属于单性结实,果实无籽。故事可能是这样的,木瓜有刺,容易分蘖,属于四大海棠中的贴梗海棠,花也好看,长阳人爱将其种在梯田边坡上,一举四得,一是树篱,二可赏花,三可防止水土流失,四可增加收入,某一年气候异常,有一株木瓜发生了变异,结了无籽木瓜,长阳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一优良品质,并通过分蘖繁殖实现扩繁,从遗传学上讲,长阳的10万亩木瓜都是那一株的克隆。从晋代开始,也许更早,《吴普本草》里记载的“生夷陵”的木瓜,在经过无数代的有性繁殖之后,丢掉了有鼻子的遗传特征,又经过无数代的无性繁殖,到了现代,在某些药物的作用下,产生了返祖现象,拥有了祖先的遗传特征,长出了鼻子。这个鼻子是由果托的顶端发育而来,花期喷洒药物使得该部位细胞增长大于增宽,显得突出,看起来像鼻子。

  1. 资丘木瓜身世之谜。依托贯穿鄂西南的黄金水道清江,长阳资丘就成了近代鄂西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食盐、布匹等工业品在这里卸船起旱,运往恩施、鹤峰、建始、巴东以及长阳周围的大山深处,而这些地方的药材、生漆、桐油等山货土产也从周边山区聚集于此。资丘商业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最为发达的是药材行业。来自江西省清江县樟树镇的皮、傅、陈、姜、毛五姓,在古镇资丘东街最繁华地段买地建房,联户成片,树立“江西地界”的石碑,创立了“皮恒盛、皮隆记、皮同盛、皮池记、傅和记、毛炳记、陈炳记、姜顺记、 姜吉兴”等十几家药材商号,他们利用江西樟树药帮在全国形成的药材经营网络,占据了鄂西南药材生意的半壁江山。江西樟树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著名的“南国药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享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的美誉。药材在码头装船前,伙计左手端着一碗墨汁,右手执一只狼毫,在麻袋上写上硕大的“资丘”二字,再一袋一袋装船启运,樟树药都的客商见到这两个大字,才会放心收购。至此,原产于长阳榔坪的木瓜被打上了“资丘木瓜”的标志,“资丘木瓜”2011年获国家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直到现代,很多榔坪人还在执拗于“榔坪木瓜资丘名”,要求改回“榔坪木瓜”。很奇特的是,江西樟树的母亲河也叫清江,自南唐开始设清江县,直到1988年改设樟树市。长阳和樟树,因为资丘木瓜有了联系,也因为同名的母亲河清江更增添了些许神秘。

资丘木瓜是现代鄂西南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在湖南、重庆綦江等地也有发展,被中华中医药学会列入道地药材,本文仅抛出一些观点,背后的真相有待进一步揭示,希望能引起中医药学术界关注,在木瓜药材的使用、品种选育、遗传沿革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