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3

浅谈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石勇刚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南河中心卫生院 湖北黄冈

438701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中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在近些年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的发展。目前,在开展临床治疗的时候,中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想要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需从源头上确保中药鉴定的准确度,及时改进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中药鉴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改进方法,希望对促进我国中药鉴定学地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技术;新方法;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展



目前,在开展临床治疗的时候,大部分采用的是药物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法。在药物治疗中,包含了中药和西药两个大类,但是西药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中医水平的提高,对于中药的使用越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在生产制作中药的时候,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鉴定,确保中药制剂的有效性。但单纯依靠经验或人体感官进行鉴定缺乏科学性,而且对准确使用中药制剂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出中药鉴定学的作用,并不断改进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一、中药鉴定学内涵与外延界定

(一)中药鉴定学内涵

中药鉴定学是对新药源进行扩大的一种应用学科,包含了对中药质量和品种的鉴定,对制定中药质量标准起到决定性作用。中药鉴定学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方法,以中药基源和传统“辩证论质”为指导,对中药的质量标准、鉴定方法和重要来源进行系统性研究。中药鉴定学的内涵和外延特点具有传承性,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对于中药鉴定学科来说,也要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二)中药鉴定学外延

中药鉴定学外延是根据中药材的成分、临床疗效和药理药效的研究结果,再结合中药的栽培情况、资源情况和形态,开展的一系列质量评价和品种鉴定标准方法。中药鉴定学对于中药的鉴别,是遵循“辨状论质”为指导,并结合现代化技术,例如模式识别技术、信息技术、数码技术等等,对中药材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在评价中药优劣方面,主要采用非的是分子评价法,在当前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想要实现中医药的有序健康发展,还应当加强对中药分子生物技术、中药栽培、中药资源和临床中药等各个领域的研究。

二、中药鉴定学学科发展历史沿革

对于学科来说,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目标,而且具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这也是形成学科的基础条件。对中药鉴定学来说,相比较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学习该学科的时候,需要对中药鉴定学学科的形成历史有全面地了解,这样可以对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有系统性认识,并对中药鉴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对中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累有更清晰的认识。关于中药的最早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但之前的《山海经》、《诗经》、《周礼》等就已经记载了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可以通过人体感官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矿物等能够有效鉴别,逐渐了解哪些药对人体有害或有益,逐渐形成对“药”的认识,也逐渐产生了中药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产生了中药鉴定学知识,形成了系统性理论,通过对中药鉴定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回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先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对于药物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开始在书籍中记载相关的药学知识。比如《山海经》、《诗经》中矿物药、动物药和植物药的功效及名称。在《淮南子·修务训》中: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表面先民通过不断的尝试鉴别,对药物的作用有了基础的了解。

第二,性状记述阶段。在《神农本草经》中,对于中药材的记载共365种,在《吴普本草》中,对40多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有详细记载。继之的《名医别录》中,除了增加中药材的形态描述,还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产地进行了记载,明确了中药质量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到了公元659年,第一部国家药典唐代本草《新修本草》,包含了药图7卷、图经7卷,目录2卷,本草20卷,属于比较齐全的中药材图文鉴别方法,对于中药鉴别准确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三,中药鉴定学学科形成。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建立,对于中药鉴定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中药鉴定学相关学者出现比较早的是欧洲,主要任务是对天然药物的品种、优劣和来源进行鉴别。到了20世纪初期,我国的药物化学、生药学、现代植物学实现了飞速发展,在1934年出版的《现代本草生药学》中,对于后期医药院校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之后《生药学》《药材学》《中药志》《中药材手册》等开始陆续出版,为中药鉴定学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正式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中药鉴定学开始形成,目前中药鉴定学也是中医药院校主要的教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鉴定学学科也变得越发完善,在中药品质鉴定和品种鉴定上开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的鉴定方法有理化鉴定、显微鉴定、性状鉴定和基源鉴定四种,使我国的中药鉴定学学科内容更加丰富。

三、中药鉴定传统方法及弊端

在传统的中药鉴定上,主要采取的是性状鉴定法,该方法需要药师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判断药材的颜色、气味、形状等进行鉴定。也可以通过水试或火试的方法,通过观察药材的变化情况明确中药材的作用和性能。但是采用传统鉴定方式,需要药师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较高,而且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极大制约了中药材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相比较传统的中药鉴定中的简便、快速优势来说,中药鉴定学新技术和新方法越来越多,对中药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色谱鉴定

第一,GC鉴定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在生药品种鉴定中就开始应用气象色谱(GC),在施用色谱鉴定方法的时候会通过中药色谱的差别进行判断。首先,判断中药材的色谱峰特异性,确定谱峰高度和谱峰数目进行判断。实际在应用的时候,采用色谱鉴定法可以实现高效色谱分离,根据微量元素的反映和分子数量的差别,有非常显著的化学特征。但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色谱分析和提取信息的准确性,会受到侦测能力和有限分离的制约,导致同一物种药材的图谱差别差大。因此,在开展鉴定时,需要扩大样本总结药材的共性特征,尽可能确保检测的准确性。GC鉴定技术比较适用挥发性液体和气体,通过程序升温分析法获取详细成分。

第二,HPLC鉴定技术。通过高压输液系统的帮助,在检测器中检测中药样品;以度洗脱技术为基础明确药材不同成分的分离结果表征。采用不同的色谱系统、流动相、色谱柱,都会对分离程度造成影响。在中药材鉴定中应用HPLC色谱鉴定技术,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可以呈现出各种微量成分表征。

第三,HPCE鉴定技术。该技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分配行为和淌度上的差异实施液相分析法。HPCE鉴定技术的优势在于样品量小、扩散系数小以及分析效率高,可以对大分子成分进行有效分离,比如多肽、蛋白质等,对于带电荷物质,比如生物碱、有机酸等小分子成分也能够有效分离。

分子鉴定技术

第一,DNA分子鉴定技术。当下在应用分子鉴定技术的时候,最为常见的就是DNA分子鉴定技术,可以将特异性DNA片段和不同生物个体的DNA片段全面反映出来,最终的鉴定结果基本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于中药材应用分子鉴定技术,可以根据DNA分子鉴定技术的基因标记形成的条形码进行准确判断。在使用DNA分子鉴定技术的时候,要及时总结和分析DNA特异性,并建立数据库,完善相关的标准化体系。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DNA分子鉴定技术也得到了很大进步,希望对于临床应用有更加显著的效果。采用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可以通过随机引物扩增模板DNA。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技术,目前在基源植物和柴胡等药材的鉴定上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方法需要大量的DNA,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影响也较大,还需要进一步对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改进。

第二,蛋白质标记技术。首先,抗血清鉴别技术。该技术是通过中药中的多糖、蛋白质等抗原性物质,制备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酶免疫试验(SAEIA)、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等方法开展中药鉴别。目前,抗血清鉴别技术在阿胶等替代用品的检测较为常见。其次,蛋白质电泳鉴别。通过中药中涵盖的电荷差异、形状和蛋白质分子大小差异,利用该方法进行鉴别。再次,同工酶鉴别技术。该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同工酶免疫原性、活性和分子结构进行鉴定。比如,李明通过对应用同工酶的鉴定,找出了混伪品独活、当归等。最后,蛋白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技术。该技术是通过荧光标记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中药蛋白质种类和组成情况。比如,王若光等人对羚羊角、地龙通过商品蛋白芯片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性状显微鉴定技术

无论是哪种生物都有相应的性状特征,在鉴定中药物种的时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异性。需要对传统方法和经验不断进行总结改进,应用先进仪器设备提升中药鉴定技术。

第一,仿生识别鉴定。目前应用越发深入的仿生识别鉴定,是基于模仿动物功能鉴别方式,通过高维空间几何计算方法表示出来位置,计算分析几何分布特点,通过多种仿生方式,比如视觉、嗅觉、味觉等,最终识别样品

第二,偏光显微镜鉴定。在暗视野中采用偏振光显微镜可以呈现多色和强烈的干涉色带,不同的有机物呈现出来的颜色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动物在偏光镜检查下呈现条纹对比和强烈的颜色对比,也是目前对于矿物药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植物类药材,可以通过偏光显微镜发现组织细胞内呈现稳定特异的变化。

第三,体视显微镜鉴定。对于中药样品的表面特点可以通过体视显微镜展现出来,最大可以放大40倍。

第四,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对于植物类的表面组织结构特征,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超微结构,对样品的化学性质和物质进行分析。第五,荧光显微镜鉴定。对检测样品采用紫外线光源进行鉴定,可以对样品原样直接进行观察,不需要使用试剂。

五、中药质量标准评价

作为中药鉴定学的核心任务,中药质量标准评价的研究工作是重中之重,要结合当前的中医临床治病特点,引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这也是当前和未来中药鉴定学发展的核心目标。随着理化鉴别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中药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颁布的2010版中国药典中,对于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等鉴别方法标准提出了高要求,并对光谱鉴别法和定性显色反应取消,这也表示对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检测中药材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1 老旧薄层色谱法指标性成分对比

中药材品种

2005版中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

当归

-

藁本内酯

知母

菝葜皂苷元

芒果苷、知母皂苷 BII

板蓝根

精氨酸

(R,S) -告依春

熟地黄

5-羟甲基糠醛

毛蕊花糖苷

川乌、草乌

-

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


中药具有突出的复杂性特点,很多植物机构相类似,部分学者也提出了“特征指纹图谱技术”、“一测多评技术”等,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评价方式。但因为中药物质基础过于姑咱,很多成分无法对其质量准确进行评价,还需要制定新的质量控制模式,建立适合当前时代要求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中药鉴定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但由于我国中药品种类繁多,没有系统性发展,对中药的应用有非常大的限制。随着近些年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中药鉴定也逐渐向着适用性、准确性的方向发展,可以对混伪品有效鉴定。对于中药鉴定学来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确保鉴定最优化,并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技术和方法,实现中药鉴定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发展,为我国中医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12(08).

[2]吴沿胜,吴沿友,刘宇婧,等.前胡及其混伪品的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17(11).

[3]李敏.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 双足与保健. 2017(18).

[4]李海滨,李春日,荆秦.中药鉴别依据及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09).

[5]龙芳,李会军,李萍.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12(08).

[6]孙平.中药鉴定中现代分析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9(06).

[7]王小庆,吕艳.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分析[J].x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3).

[8]朱天友.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8(18).

[9]田伟.探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运用[J].x健康之路. 2016(10).

[10]袁瑞萍.浅议红外光谱法在中药鉴定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