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李茂胜

贵州省瓮安县农业农村局

【摘 要】马铃薯在农业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主要农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分布范围广泛各国均有种植。早疫病是马铃薯生长阶段经常出现的病症之一,危害极大为防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必须要加强控制力度以免疫病大规模传播,同时要提高辨别能力,做好防控工作,以保证作物产量,为种植者个人利益提供保障,基于此文章对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分析,确定疫病体现以及病发条件,提出防治方法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马铃薯产量。

【关键词】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内含多种营养元素,淀粉占据比例较高,含有少量脂肪,铁、维生素等占据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农作物。马铃薯不仅可作为粮食、蔬菜使用,同时也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原料。早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常见现象之一,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必须要对该病症给予足够重视,为防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立足实际深入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治,以免病症大规模传播。

1马铃薯早疫病

1.1症状

早疫病发生时马铃薯的叶片、茎秆等都有所体现。叶片表面会呈现出褐色斑点,随病情严重逐渐演化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黑褐色病斑,而且叶片表面有同心轮纹出现。若马铃薯当前所处环境湿度较大,病斑会衍生出褐色霉层。一般情况下马铃薯叶片是发病最早的部位,病情严重时叶片表面的多个病斑将会连接构成大块病斑,叶片愈发干枯脱离枝干。存在于叶柄和茎秆的病斑大多呈现出椭圆形且有凹陷存在。块茎被早疫病侵害,呈现暗褐色,病斑为圆形或类圆形,病斑以及叶片健康区域之间界线明显。病斑深入马铃薯叶片,病斑区域作物呈现浅褐色,储藏过程中病斑面积逐渐增加,甚至部分薯块干瘪严重。茄链格孢是引发早疫病的主要菌种,病菌为丝状物具有独立特性,菌种气孔滋生多根孢子梗,大多为筒状或短杆状,单个菌种拥有1-7个隔膜,孢子由菌种顶部生出。新生孢子以手雷形或倒棒状为主,呈现黄褐色,拥有纵向及横向隔膜,隔膜出存在溢缩现象,而位于顶端的细胞过于细长,以喙状呈现。当上述现象出现时则说明马铃薯已经患有早疫病,从业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理,避免病情加重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大多会在马铃薯种植初期开始感染,当马铃薯所处环境温度适中的情况下即会生成孢子,感染马铃薯幼苗,引起早疫病生长过程中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之下,叶片中的孢子会随风雨等向外界传播,而这正是导致健康植株感染早疫病的主要因素。而过于湿润的马铃薯叶片非常适合菌种生长,菌种孢子降落在叶片之上,以气孔作为立足点,短时间内马铃薯叶片表面就会生出病斑,而病斑又会滋生孢子继续向外界传播,感染健康植株。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多次感染,进而出现全田发病的现象。水分是孢子形成的有利条件,降雨之后空气湿度较大,疫病传播范围也随之增加,26-28摄氏度这一范围最适合分生孢子,如果马铃薯叶片附着水滴且温度合适的情况下只需要数分钟即可完成分生孢子萌发,空气中飘散的孢子数量同样会随之增加,孢子传播高峰过后会有大量马铃薯被侵害。如果马铃薯生长初期雨水充足会为疾病传播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若将马铃薯种植在重茬地并与种植辣椒和番茄的地块相邻,菌源繁多且类型不一,很容易引起早疫病且病情发展迅猛。马铃薯种植土地若缺少足够养分没有按时施加肥料,作物抵抗力逐步下降被菌种侵害,病情严重。早熟类马铃薯容易引起早疫病,而已经成熟的茎快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综合防治

3.1培育抗病品种

目前具有抗疫病能力的马铃薯很少,简单来说晚熟马铃薯疫病发生率低于早熟马铃薯。马铃薯枝叶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随马铃薯成长,这种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对位于植株三分之一的叶片进行检测,得出的鉴定结果最为准确。国外筛选出的抗性品种有Katahdin、Ken-nebec、Diamond、Rosa等。我国筛选出的抗性品种有晋薯14、晋薯7号、1998-1-1、同薯23、同薯20、陇薯6号、陇薯3号、克新1号、克新4号、克新12、克新13和克新18等。

3.2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土壤肥沃的干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能力是主要措施。氮肥和钾肥化合物对茄链格孢的孢子萌发有弱的抑制作用,但活体马铃薯叶片表面喷施氮肥和钾肥不能提高寄主的抗性,不能降低病害严重度。研究表明,发生早疫病时施用160kg/hm2的氮肥、未发生早疫病时施用133kg/hm2的氮肥均可使产量达到最高。高氮或低磷可以显著地降低早疫病的发生率,高氮、低磷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早疫病的发生率最低。收获充分成熟的薯块、减少收获和运输中的损伤、病薯不人窖等措施均可有效地防治早疫病。马铃薯块茎在15.6摄氏度下存放21d后再在10摄氏度下长期贮藏,可减少发生早疫病造成的病斑面积和数目。

3.3生物防治

木霉代谢产物对茄链格孢有抑制作用。每7d施用1次绿脓假单胞杆菌,每次用3kg/hm2,对早疫病的防效与代森锰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哈茨木霉的培养滤液可有效抑制茄链格孢的孢子萌发,大蒜和洋葱的球茎提取物对A.alternata的抑制率达50%以上。

3.4诱导抗性

花生四烯酸处理马铃薯植株后会在局部诱导水杨酸的产生,可有效地防止.茄链格孢的侵染。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诱导处理马铃薯块茎后,块茎中POD和PAL的活性明显提高,对早疫病的抗性增强。草酸KCl和FeSO4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

3.5化学防治

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措施是喷施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铜制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凹、百菌清、敌菌丹等;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啶酰菌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腐霉利、异菌脲咯菌腈等。代森锰锌对175株马铃薯早疫病病菌(茄链格孢)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平均EC50=2.93μg/mL9。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腐霉利和异菌脲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茄链格孢)的EC50<1μg/mL,代森锰锌与嘧菌酯按照9:1配置成的混配液增效作用最好。122株马铃薯早疫病病菌(茄链格孢)对咯菌腈高度敏感,EC50值介于0.002 5μg/mL和0.085 7μg/mL之间。对嘧菌酯敏感性降低的茄链格孢对嘧菌酯、唑菌胺酯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敏感菌株EC50平均值的13倍和10倍以上。表明其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嘧菌酯对茄链格孢菌株的EC50值.大约是茄链格孢菌株EC50值的20倍。2009年,加拿大也发现茄链格孢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茄链格孢对嘧菌酯产生抗性的机理是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中的第129位密码子发生突变,由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F129L)。因此,在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时应减少高风险杀菌剂的施用次数、施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以及与多作用位点的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轮换或混合施用。

4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早疫病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危害难以想象,为此必须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为减少因疫病产生的经济损失,要立足实际对马铃薯种植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了解早疫病症在马铃薯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传播条件,以便能够及早做出判断,以此作为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控制疫病传播范围,为马铃薯营造较为安全的生长环境,保证质量以及安全性,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章田,李章田,黄廷祥,等.德宏州冬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简化技术[C]//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作物学会,2016.

[2]张瑞玖,马恢,籍立杰,等.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科技,2015,000(009):87.

[3]于明涛.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