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中历史“同课异构”的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2

走出高中历史“同课异构”的误区

黄光艺

英德市英德中学 广东 英德 513000

摘要:当前各级别的高中历史教研中,往往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它能展示教师的教学教改能力。每每这样的教研都会出现一些极端。因此,本文就当前“同课异构”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走出历史“同课异构”教学误区,旨在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回归教材,寻找新的突破途径,为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同课异构 误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地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研教改工作的重要性。在上级教育部门重视下,各学校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教改尝试。教育工作者都试图寻找出一条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40分钟的有效课堂。“同课异构”成为了教改的主要方式之一。同课异构的开展,使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起到了桥梁作用,很好的提升教师对有效课堂落实的能力。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材要求等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彰显了教师教学的个性,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老师在比较、反思和研讨的过程中,思维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随着“同课异构”的开展,课堂教学上出现了形式主义。对于“同课异构”产生了几点误区:

一、片面追求气氛,忽略教学效果。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片面地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热烈的课堂气氛,把历史课上成精彩的学生演讲课、表演课和教师魅力展示课,这样的教学效果基本称不上恰如人意,这种华丽的外在形式不能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善于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跟随教师讲课思路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必修3《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同课异构”的2节公开课。甲教师在每位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使用掌声鼓励;在突破难点问题时,运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方式,课堂上立马响起一阵大声的讨论声,给人一种课堂气极其活跃印象,似乎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细细回味,难倒我们追求效果活跃就非得整堂课都要掌声不断?平常也这样做吗?假若日常如此,学生还会象刚才那样卖力的喝彩?小组讨论,真的可以不作思索就能很快速地讨论?这实际就是一种作秀。学生并未能从中学习到真正的东西。而另一位教师乙却从另一个角度去设计教学:神话导入,给合高考考点,上课的老师有效地利用插图与课文相结合,多角度让学生参与,适当口头表扬回答好的同学;在材料题型上,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阅读材料,并指点作题技巧,然后再让小组讨论。一节课下来,虽没甲老师上的课活跃,但他的教学手法细腻,形式多样,印象深刻。而课后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后者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我们并不反对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是我们要追求的,活跃的气氛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情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能促进他们去思考、去学习。但如果象甲老师的那种看似全身心的参与,学生丝毫没作任何思考就作出回答的活跃气氛不要也罢。

因此,在追求轰轰烈烈的教学气氛上,我们既要恰到好处的掌声,也要让人激情澎湃、唇枪舌剑的讨论,还要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妙境。教学手法上处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教之“有效”。所以在同课异构时,要注重教学气氛同时更注重教学效果。

二、过度追求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平台的普及,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每位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依赖。由原来的辅助性教学,变成不可缺少的工具。一但遇上多媒体坏了,就变成不会上课了。

案例: 在听“同课异构《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两节公开课时,第一位老师按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上得有声有色,亮点很多,给到场的听课老师都觉得很不错。刚进行到半节课时,多媒体突然坏了。老师变变得极其慌张,满头大汗,不断的捣弄那电脑,但始终没能弄好。只能在剩下的时间草草收场。课后好不容易弄好多媒体,轮到第二位老师准备上课时,又突然停电了。一时间老师懵了。课件无法使用,只好用最原始的粉笔+黑板上课,加上听课老师甚多,这老师极度紧张,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后拿出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可看出两位老师设想不错,结构完整、重难点突破途径都新颖。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两位老师都上得不好的原因?也许他们是因为原来教学设计时添加了大量教材外的内容无法使用。突发的事情无法预料,一离开多媒体就脱离原有的设计,就变得不会上了。但我们试想一下,难道多年前没有多媒体就不会教学么?归根到底就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过于依赖,以至一离开多媒体就不会教了。

其实,这种过度的依赖,形成定势,是不利课改的。我们提倡的是辅助性多媒体教学,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我们不能因教学工具来束缚教学。在集体备课中,或二次备课中都应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一种促进教学的工具。

三、过度的追求“异”,忽略它的“同”。

老师的不同,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很多历史教师都在追求教学上的与众不同,或者说教材的处理上别具匠心,独树一帜。出发点是好的,寻求“异”,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过度就不好了。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同课异构”的概念。狭隘地认为 “同”仅指同一课书,其实更强调是同样的教学重难点与能力的达成。“异”指的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异”的追求是好的,“异”说明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突破教学重难点。但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突出自己课的与众不同。于是就出现了,重难点不够突出,忽略了“同”的重要性。

案例:《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在突破重难点的途径选择上。一位教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时,运用角色扮演。将课室变成了一个大舞台。课堂挺活跃的,但对于教材中人民主权,如何轮番而治的特点变得过于简单,没能让学生很好理解其含义,没能很好找到突破途径。其实,角色扮演的构思挺好的。只是应该放在下一课时,让学生在较好的理解这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效果就好多了。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难点,突显教学效果。将“异”放在寻求突破重难点的途径上。如:另一教师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他上的课更给人印象深刻。利用帕帕迪这么一虚构的故事来突破重难点。精心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自行录制录音,并配以Flash动画。由帕帕迪这一人物贯穿全文,形象直观,学生能很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比老师直白的讲述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可见,同一课上出两种不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从“异”中突出“同”。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教研活动方式,这种教改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进行反思,有利于二次备课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年轻历史教师,他们年轻、活力,更容易的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同课异构开展更倾向“异”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我们要矫正“同课异构”中存在的误区。伴随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的开展、同课异构的深入,与其它老师对比学习,突显教学的长处,弥补其中之不足,相互促进;不断地深化教研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有效课堂,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