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与急救成功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2

急诊创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与急救成功率分析

唐冰冰 1 范斌 2

1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唐都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8 2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 考察急诊创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与急救成功率。方法 采取在2018年3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收治的45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在我院收治的45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及急救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检查等待、急诊室停留、医护人员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5)。结论 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等待接受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与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急诊创伤护理;无缝隙急救护理;临床效果;急救成功率

创伤通常是由于外力造成,如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也是急诊科室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1]。创伤一般连带着多脏器部位的损伤、病情复杂并伴有应激反应,通常需要多科室的联合会诊[2]。在常规急诊护理中,由于环节较多、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患者治疗前等待时间较长,严重的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时间,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在本研究中,对急诊创伤患者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考察该护理方式对患者急救效果以及急救成功率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采取在2018年3月~2019年5月间在我院收治的45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在我院收治的45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男性 28例 , 女性 27例;年龄 18~60 岁 ,平均年龄 (36.5±3.8) 岁 。研究组:男性 27 例 , 女性28例;年龄19~ 58 岁 ,平均年龄 (37.0±3.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式。接诊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对患者创伤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并建立静脉通路,检查患者呼吸道情况,确保患者呼吸顺畅,评估后对需要进行会诊的科室进行呼叫,按照急救护理操作流程进行。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成立小组:建立无缝隙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急诊室主任、各科室主治医师、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组成,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对我院既往病例进行调研,评估各环节的衔接情况并找到问题点,制定无缝隙急救护理方案并进行培训,将责任划分到个人,明确流程。(2)具体实施:接到120电话后,迅速出车并了解患者现场情况以及病情表现,根据患者的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家属了解患者过往病史并让其前往医院等待,接诊人员准备好患者可能会用到的检查绿色通路以及设备设施、并通知其他科室及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到医院后,出诊人员与接诊人员快速将患者的病情、过往病史以及引起创伤的原因、生命体征、已经采取的措施进行交接,接诊人员按照CRASH PLAN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意识检查、基本处理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基本操作后进行会诊,商讨并实施治疗措施。

1.3观察指标及标准判定

1.3.1 临床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在检查等待、急诊室停留、医护人员至手术室时间。

1.3.2 急救成功率:统计两组患者经抢救后,未被宣布死亡的患者比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D)。两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比(%)描述,数据组间差异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检查等待、急诊室停留、医护人员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61c97ac4752c3_html_15b06bb3b425b3fe.gif ±SD]

组别

检查等待(min)

急诊室停留时间(min)

医护人员至手术室时间(min)

对照组(n=45)

15.23±1.26

15.01±3.14

9.01±1.25

研究组(n=45)

8.14±1.11

9.22±2.56

5.06±1.02

t

28.324

9.587

16.424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在通过抢救后急救成功率为为91.11%(4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急救成功率62.22%(2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创伤患者一般病情较为严重、复杂,在救治过程中通常需要多科室的协同工作,但是常规的护理方法无法做到有效的衔接、信息不同步、各岗位职责不清晰等弊端,有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可能性[3-4]。急诊创伤患者在受伤后 1h 内以及2-4 h 内为其死亡高峰期,因此抢救时间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情况[5]。针对上述护理缺点而制定的无缝隙急救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急救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通过成立小组,明确参加人员及其担负责任与工作内容,将各科室有效的连接、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整个无缝隙急救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各环节无缝衔接,缩短了患者的治疗等待时间,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基础。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检查等待、急诊室停留、医护人员至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5)。综上所述,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等待接受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与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盖纳,董青苗.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4):115-116.

  2. 朱冬梅.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J]. 养生保健指南,2021(30):128.

  3. 冉隆慧,孙映川. 无缝隙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分析[J]. 健康必读,2021(5):10-11.

  4. 耿延花,张倩倩.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150-152.

  5. 蒋琴.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6):86.


作者简介:唐冰冰,男,籍贯:安徽宿州,护师,本科。研究方向:急诊及危重症的抢救及护理。

通讯作者:范斌,男,籍贯:宁夏银川,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胆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腹部严重创伤的抢救治疗。 E-mail: 16076731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