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银屑病的病名、病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2

中医对银屑病的病名、病机研究

吴浩 1 方桢 2 张晓伟 2 郑妍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银屑病是临床上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红斑鳞屑类疾病。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文献总结了银屑病的病名:白疕、干癣、蛇虱、松皮癣,及其演变的原因。目前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朗,本文通过查阅总结希望更加系统的对其病机进行认识,并对临床的治疗的规范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病名、病机。

银屑病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红斑、鳞屑,甚至有时常伴有全身症状,难以治愈,极易复发,是一种罹患终身的免疫性疾病。在中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为0.47%[1],目前我国银屑病患者约有 650 万。 银屑病的皮损可以出现再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四肢,面颊,头皮等,均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心里健康,社会交往等产生影响。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二病方》,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将从病名,病因病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病名

银屑病在中医古籍中有多种称为“疕风”“蛇虱”“白疕”等,但是古代医家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很多疾病相关证候表现亦记载于其他疾病中,先对于病名整理如下。

1.1 白疕

关于“疕”之一字,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周礼》“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白疕”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抓之起白疕。”[2]清代全生派《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曰:“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3]

1.2 干癣

隋代《诸病源候论》将银屑病记录为“干癣”但有匡郭,…搔之白屑出是也。…为干藓也。[4]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道: “癣之字从鲜,…纵而弗治,则浸淫滋蔓,…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则为干癣。…搔之白屑起者是也。[5]

1.3 蛇虱

“虱”之病名最早载于《证治准绳》:“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备要》等均用“蛇虱”指代“白疕”。《外科证治全书·痈疽部位名记》亦有将“蛇风虱”为“白疕”别名:”至若发无定处者……为蛇风虱(白疕)。”

1.4 松皮癣

“松皮癣”清代《外科证治全书·发无定处证》中记载:“初起如钱,…,其证有六∶一曰…五曰松皮癣,状如苍松,红白斑点相连。《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备要》等皆提及此名。

2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将银屑病分为寻常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掌跖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精神、社会等多个因素相关。[6]

中医对于银屑病的认识早于隋唐时期就有相关记载,笔者总结相关文献概括病因病机如下。

2.1风邪夹寒湿

隋代以来,诸位医家对于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还是以《黄帝内经》为根本,认为疾病多因外感六淫所致,而风邪为百病之长,且银屑病有诸多风邪之证。隋《诸病源候论》关于银屑病有下论述“干癣,但有匡郭……皆是风温邪气,客于腠理,……故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有载:“病源癣病之状,皮肉瘾疹……此由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寒湿与血气相搏,则血气痞涩…”。明《普济方》载:“……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气否涩久。……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宋《圣济总录》亦记录:“……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血痞涩,久则因风湿……,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宋《太平圣惠方》曰:“此由风湿邪气,客于腠理,……而发此疾也。”从上述典籍中可看出,自隋代起各位医家均认为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又夹寒湿为本病主要病因;而至唐宋,该观点得到进一步发展,认为风湿夹寒湿之邪气蕴于肌表,致气血瘀滞而发为本病,明代则延续此观点。

2.2肺脾二经感受热邪

金元时期由于战事频发,加之少数民族与中原部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带来的喜用温燥的生活习惯大大影响的中原人民的习惯。因此,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在此时期影响广泛。《刘完素医学全书》曰:“人之疮肿,因外热内虚……风湿之所乘,则生疮肿。……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则生疮也。”刘完素将火热病邪认为是皮肤病发病的病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两脏内虚外感也是皮肤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宋代《济生方》曰: “肺毒热邪……生疮癣”严用和认为肺毒热邪是银屑病的一个致病因素,首次提及热邪在银屑病发病的关键作用,并提出肺受邪气而发病。[7]明代《外科正宗》记载: “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8]宋代开始医家开始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与脏腑联系起来,认识到肺经脾经感受热邪是其重要病机。

2.3血热、血燥

2.3.1 血热

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曰: “疥癣皆血分热燥。”[9

]明代的《明医指掌》提出,疥癣之病因多为血热。清代窦梦麟补辑的《疮疡经验全书》亦有记载:“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为“顽癣”病因。近代名中医赵炳南先生指出此血热证见于银屑病进行期,血热为内因,外受风邪,化燥劫营。[10]

2.3.2 血燥

清代《外科大成》记载:“白疕……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11]《医宗金鉴》曰“周由风邪客皮肤,亦有血燥难荣外。”秦万章指出风盛血燥、血热血燥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鳞屑的形成是因为干燥所致,“血燥风犯,白屑为患”。由此观之银屑病发病的病因病机之一是,内有血燥,外客风邪。[12]

综上所述,对于银屑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认识,只是碍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对于直播传播的局限,很多古籍中将银屑病的症状归类到其他疾病当众,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疾病认识。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是受时代特色印象,逐步完善的过程。金元之前,强调外因是疾病的主要因素,以风邪为主,常与寒邪、湿邪、热邪、毒邪、燥邪等夹杂致病,金元时期因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诞生出了肺脾二经感受毒邪的理论;明清时期文化发展迅速,各医家总结前人理论经验,认识到疾病是由内外双重因素合并致病,内因以血分为基础,分为血热、血燥等理论。而当代医家则是根据科学实验加上自身的临床经验,将银屑病进行分期,划分证候,在根据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进一步完善病因病机。只是,关于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繁多,各项之间仍有重复相似理论,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总结出相关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丁晓岚,王婷琳,张建中,等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98-601.

2王肯堂. 证治准绳[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6.

3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122.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62.

5赵佶.圣济总录(下)[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278.

6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9-722

7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44.

8陈实功. 外科正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56.

9李梴.医学入门(下).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60.

10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69-274.

11祁坤. 外科大成[M].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337.

12范斌,王洁,李斌等.秦万章辨治银屑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