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3

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

王晶媚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市 110000

摘要

文化问题是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总结其学术生涯时曾指出:“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从文化哲学视域审视冯友兰哲学思想,有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它,有助于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发展、当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关键词:冯友兰哲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文化哲学


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萌发于“五四”运动的末期 ,这是中西文化矛盾剧烈冲突的产物。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写到: “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 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冲突的性质 ,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 ,解决这种矛盾。”由此可见 ,文化问题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中心问题。

一、文化类型:中西之争的求解与超越

文化类型是冯友兰文化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对此,冯先生自己是这样阐释的,他说:“我的思想发展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用地理区域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东方、西方的差别。在第二阶段,我用历史时代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古代、近代的差别。在第三阶段,我用社会发展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社会类型的差别。”由此可见文化类型说在冯氏文化哲学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冯友兰文化类型说的提出是和上世纪30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密切相关的。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等十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原则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从而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和口号,同时主张对中国固有文化“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对外来文化则“吸收其所当吸收”。这些论述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上未超脱“中体西用”的框架。同年3月20日,胡适即在天津《大公报》发表《试评所谓“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一文,指出“根据中国本位,不正是中学为体吗?采取批评态度,不正是西学为用吗?”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新式的化妆出现。”

二、人生境界说将实现理想的人作为哲学的功能

冯友兰主张,哲学的反思性质能促进人对人生事物的觉解,觉解人则知人性即能有道德境界,觉解宇宙则知天即能有天地境界。他指出,哲学的反思性质能使人在人生中思想人生,自觉自身行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哲学虽以经验为出发点,但在对经验作形式的分析后可超越经验而达到可思不可感的理世界,最终达到超越理智、不可思不可感的“全体”,即包含一切的宇宙,也就是能够成为不知之知。冯友兰说:“由于它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他认为:宇宙是包含一切存在的全体,人自身以及其思也包含于全体之中;但人思全体时作为对象的全体并不包含人及其思,人所思的全体并不是包含一切的真正的全体,所以全体是不可思不可说的;人通过反思,能了解全体不可思。这就是哲学通过“负的方法”到达不知之知,即觉解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冯友兰强调,意志的选择容易受到个人私欲的干扰,道德境界的保持需要格外的意志努力。天地境界之人经过哲学的抽象而觉解理、道体和大全等形式观念,认识到人不仅是社会的分子还是宇宙整体的分子,不仅要遵守社会的人理还要遵守宇宙的“天理”以成人。因此,其自觉不但要对社会负责,还要对宇宙负责,其所做的事情即具有了有益于宇宙的意义。冯友兰强调,天地境界之人在精神上能超越理性、自同于大全,将人置于更大的整体之中,以此实现对世俗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人对自身的认识也逐渐达到物我、主客的统一,超越了人的有限存在。人正是在哲学反思中自由运用自身内在的理性,独立思考并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世界以及自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自我设定的行为标准和评价尺度逐渐提升自身所在的境界,同时,逐渐摆脱自身理性不足的蒙蔽,直至理性超越自身,实现人的完全觉醒和解放。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人之文化启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旧邦新命:冯友兰文化哲学的追求与使命

冯友兰的一生历经坎坷,人生历程十分曲折、复杂。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在他的一生中,学术思想确实有过不少起伏和变化,但是他对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关注是始终一贯的,对中华民族兴亡和中华文化前景的历史责任感,也是始终不变的。他在总结其一生学术活动时说:“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又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相适应。”一五四以来,古今中西的文化矛盾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面临严峻挑战。救亡图存,复兴中国文化,是包括冯友兰在内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无法回避的课题。冯友兰将这一时期写就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何谓“贞元之际”?冯先生解释说:“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南方去了。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可是这次抗日战争,中国一定要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来,这就叫‘贞下起元’,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爱国主义的信念和情怀跃然纸上。

四、抽象继承:古今之辩的思考与探索

冯先生的文化类型说主张考察中西文化,应当着眼于类型,其实质就是要使中国文化由古代进入现代,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由生产家庭化进入生产社会化。但是文化类型说只是在横向上解决了如何学习西方文化的问题。从纵向上看,应当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如何继承的问题。当然一般地说与工业化一致者存之,与工业化相斥者舍之,也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具体进行操作呢,冯先生后来提出了所谓“抽象继承法”。文化类型说和抽象继承法是什么关系,在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的研究中,这个问题似乎尚未被人提及。笔者以为,文化类型说和抽象继承法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以别共殊的思维方式为基础,所不同的是文化类型说侧重于文化的中与西,侧重于文化的学习与借鉴。而抽象继承法则侧重于文化的古与今,侧重于文化的继承与传递。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抽象继承法是文化类型说的逻辑延伸与拓展。

五、人生境界说强调哲学反思即人的存在方式

冯友兰强调,要在日常的点滴中实现人的境界,而不是“终日端坐,不做别底事。他还照常做别底事,照常做平常所做底事”。他反对脱离生活日用的佛家止观和道家坐忘,他认为,佛家和道家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去人伦日用”的修行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佛家止观还是道家坐忘都难以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西方的传统实在论认为,人的生活世界是虚妄的、非实在的。而冯友兰的主张表明:人在实际的世界中只要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日常生活,经过精神的创造即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哲学是形式的、无关实际的,但对以哲学为生存方式的人来说,实际的生活世界和真际世界是同样真实的,而且缺一不可,这种精神创造与人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表明,一个健康社会的文艺是推动人向善良、求真理、正人伦、赞和谐的,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艺术充斥“娱乐至死”的低级趣味,宣扬扭曲的价值观、金钱观和爱情观,而不是能够使人以反思的思维方式认识人与事物的本然之理、引发激动人心之情而促成人自觉的道德行动,那么这个社会的文化是扭曲的、畸形的,这等同于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病态。正如阿多诺所说,“由于社会日益缺乏人性,艺术也随之变得缺乏自律性。那些充满人文理想的艺术构成要素便失去了力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源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历程,来源于人的文化生活。同时,文艺的哲学思维方式使文艺具有了自我超越性,从而具有引导人过合理生活的功能。

六、人生境界说以人的文化存在作为哲学的对象

人生境界说以人的文化存在作为哲学的对象,具有文化哲学意蕴。冯友兰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关于人的理论而提出人生境界说,将人境界的提升即人的文化生成作为哲学主题。这就把文化理解为与自然存在相对的人为存在、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和自我完善过程,使人生境界说具有文化哲学的立场。

在冯友兰看来,人的本质是自我创造的,个体觉解能力的差异造成对事物和自身行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人处于不同的意义世界,这是区分不同人生境界的标准。他认为,各种意义合成的整体构成一个人的境界,由低到高可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提升人生境界即人超越现世价值而到达天地境界、获得超越道德价值的价值。自然境界之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底”,他们按照本能和社会风俗习惯做事,对于自己所为没有觉解或很少觉解,所做的事对自己没有意义或仅有很少的意义。功利境界之人为自己获得利益而自觉地做各种事,“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底觉解”,虽然他们所做之事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其所为对于自己具有功利意义。道德境界之人了解“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道德底规律中,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因此自觉地尽心竭力去做有利于维护社会延续的各种事,其所做的事对于自己具有道德意义。天地境界之人知道,“人不但是社会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人的行为,不仅与社会有干系,而且与宇宙有干系”,所以人能在精神上与宇宙的时空同一,所作所为有“事天”的意义。

七、总结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他认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人觉解较少,其行为大部分不需要主观的意志努力。但他同时强调,对宇宙人生全无觉解的人并不存在。这就是说,没有完全的自然之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人也是自我创造的文化存在,不过处于一种较低的文化层次。正如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对于人的文化存在所说,“文化创造的范围和深度比从前人们所相信的要大得多。在人类生活中,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较多的东西奠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正如我们过去从历史中认识到自然的人是不存在的,甚至最早的人也生活在某种文化中一样”。由此可以认定,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文”化程度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多的存在。人应该提升觉解,完善和超越自我,到达作为精神创造之较高层次的文化阶段,这就是哲学的功能和使命。人生境界的提升表明人的完善是有意识地自我扬弃的文化过程,肯定了人的自我创造的历史性。冯友兰指出,人顺其自然地发展即可得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但不能得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人精神创造的结果,是人在尽性意义上的自然发展结果。同时,人所从事的建立国家、制定社会制度、从事艺术创作等文化活动凝结着人对自身的确认以及自我显现的自由创造。古老的行为方式用今天的标准看来无论多么荒谬和令人不解,其在文化史的意义上即人自我扬弃的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体现着某一阶段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映射着人对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不懈追求,而其中违背人本性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符合人本性的则是传统文化永放光芒的精华,具有恒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彦超.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J].学术交流,2019(07):38-48.

[2]马彦超. 冯友兰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

[3]张毅. 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4]刘力红.论冯友兰人生哲学与文化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1):17-20.

[5]洪晓楠.冯友兰文化哲学新论[J].中州学刊,1997(05):75-80.


作者简介:王晶媚,性别:女,民族:汉,出生:1972.04,籍贯:辽宁沈阳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中华传统文化,职位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