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8
/ 2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临床应用分析

王洋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肺病科,北京 102200)

摘要:“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肺系疾患, 成因复杂,治法繁杂。历代医家治疗咳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许多方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治疗外感、内伤多种咳嗽方面尤其有独到之处, 颇值效法,今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其奥,以供临证借鉴。

关键词:咳嗽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1666年—174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主要著作有《临症指南医案》、《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一章中,记载百余治咳良方,外感者多,内因繁杂,临证权衡,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1]

1外感咳嗽

1.1外感寒邪

叶氏对于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常用桂枝汤加减来治疗。常用药为: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杏仁。对于“寒热客气”,徐灵胎评“寒包热”之证,叶氏则以仲景之法,用麻杏石甘汤以治之,用麻黄辛温宣肺,杏仁苦辛肃肺,石膏辛寒清散肺热,共奏宣肺泄热,止咳平喘之功。

1.2外感风热

对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常用杏苏散或桑杏汤。多用杏仁、紫苏、桑叶、桔梗、贝母。取“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之意。风阻肺卫,当辛散之,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紫苏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桑叶清宣燥热,透风温之邪外出。肺失清肃,宣降失常,在辛散祛邪外,加入肃降肺气之品,宣肃并用。叶氏常以开宜肺气之桔梗与肃降肺气之杏仁一升一降共用。

1.3暑热入肺

对于伤暑之咳,叶氏认为:“当以辛凉清润之品清气热,不可表汗,恐伤津液”。多于辛凉、甘凉药中伍以淡渗利湿,引邪从下行,常用清暑汤,主要用药为:竹叶、天花粉、杏仁、滑石等。暑湿过盛,阴津必伤,治以竹叶之甘寒直清邪热兼顾其阴,用滑石者,盖取其滑利通泄之性,给热邪以出路,为阴津导通路,邪得出路而不再伤肺,津得通路而敷布脏腑,则病自向愈。

临床有自述进食辛辣后咳不已者,依叶氏所述,是为肺气虚,辛散肺气太过而致咳。与暑热熏灼,营卫不和之咳嗽,皆宜从温治上焦气分,方用桂枝白虎汤,其效甚佳。

1.4湿阻气分

湿邪致咳,病在气分,又有各种兼证。治法以理肺治胃[2]为主,治在上焦,忌发散。

1.4.1兼风

风湿表证,可见咽痛、溺涩、喘咳、肿胀、纳谷不旺、便不爽。为湿邪阻于气分,治当清气分,给邪以出路,使风邪和湿邪随之外泄。叶氏选用:三仁汤去白蔻,杏仁开上宣利肺气,苡仁渗下给邪以出路,并薄味静养。

1.4.2兼寒

淋雨受凉后,湿痰阻于气分,发热痰嗽胸闷,以三子养亲汤治之。

1.4.3兼热

湿热痰火阻于气分,久成老年痰火咳嗽,虽无性命之忧,却有终年之累。叶氏所述“老年痰火”即为西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水谷气蕴之湿,再加时序之湿热”。长期咳嗽及咳痰,在秋冬季节或感冒时症状加重,迁延不愈。治疗以苇茎汤为法。

1.5燥邪咳嗽

叶氏在燥证一章中提出“温自上受,燥自上伤,均是肺气受病,当以辛甘凉润之方”。此为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的原则。以润燥为主,配甘寒清热、益气养津之品。并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理论,为后世治疗燥的不二法则。《临证指南医案》中除独立燥证一门,咳嗽案中关于燥咳的证治也颇具心得。燥咳袭肺,常致肺气不宣,津伤液涸,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喉痒、咽燥、舌干等症状。用宣上凉润法[3],用轻药清上焦,以辛泻凉剂解上燥,以甘寒治气分之燥。其治疗方案经吴鞠通的整理发挥,制定名方桑杏汤。

1.6火邪咳嗽

火者,即温热之邪,温邪上侵,肺气不清,咳嗽、头胀、痰黄、咽喉不利。治疗亦以甘寒为主[4],过辛泻肺,肺气散,咳不已,故不宜用之。用清热发散之法。仍用桑杏汤。

2内伤咳嗽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叶天士治内伤咳嗽常从肺、脾、肾入手,亦常兼顾肝与胃,取清金制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义。

2.1木扣而金鸣

病起嗔怒,气塞上冲。症见暴咳、吞酸、胁痛、腹膨。情志内伤,肝气久郁,或暴怒伤肝,木气亢逆,不受金制,势必反乘肺金,致肺失宣肃而咳。《临证指南医案》云:“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失清肃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治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用黛蛤散合泻白汤加减治疗。而对于久嗽胁痛,则予旋复花汤和肝降逆,辛润通络。

2.2土虚不生金

2.2.1胃阴虚

萎黄食少,脘痞咳呛,用甘凉法甘寒清补。方宗仲景,以金匮麦门冬汤甘凉益胃中之阴。常用药为:生地、天冬、人参、梨肉、生白蜜。阳明胃腑虚,久咳呕逆,若投以辛耗破气之品,津液劫伤,胃气不主下行,肠中传送失司。生地、天冬、梨肉皆清热生津,且天冬、梨肉又有润燥作用,生白蜜性凉并润燥,人参虽微苦微温,与上述药物配伍,功在益气生津,无助热之虞。又创牛乳、胡桃、生白蜜、姜汁食补之方。《新修本草》认为,牛乳性平味甘,可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本草纲目》认为蜂蜜生凉熟温,本方用生白蜜,除润肠之外,还兼制生姜之温,故为濡润平补之良方。

2.2.2胃阳虚

阳伤背寒,胃伤减谷便溏,用甘温法濡润平补。代表方:异功散、建中汤,常用药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南枣。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为臣。茯苓甘淡渗湿益脾,陈皮芳香健脾顺胃,理气调中共为佐药。炙甘草甘温调中为使。全方较四君子汤更增行气和胃之功,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2.3水虚而痰泛

为劳伤致损或热病反复,而致肺肾两亏,是以元海竭而诸气上冲。症见:久咳不愈,气短不足息、活动后诸症加重.形赢神疲.腰酸乏力,舌淡,脉弱等。叶氏认为“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强调“精气内损,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对于阴虚火旺重,又“当培肝肾之阴以治本,清养肺胃气热以理标。”用都气丸加百合、阿胶、麦冬等补益肺肾,纳气归元;阳虚为主者,大剂滋填镇摄。葆固先天元精,常用肾气丸加沉香、紫河车,胡桃仁,人参、黄芪.五味子等温肾纳气。

3结语

叶天士治疗咳嗽,既师法仲景,又博采众家之长,且多有发挥创新,又重视体质因素和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在治疗咳嗽中的重要性,很少用止咳化痰药,每方一般一至二味,处方简洁,治法灵活。又提出食疗方剂,符合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先进学术思想,为后世业医者治咳之典范。

参考文献:

[1]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清)叶天士著,1959

[2]史嘉林.理肺治胃法治疗咳嗽的体会[J].河北中医,2002(12):914-915.

[3]月辰.叶天士治燥验案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1998(09):36-37.

[4]郭永胜,黄书婷,渠景连,李良松.叶天士辨治温病药用淡味规律探蕴[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05):9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