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4
/ 2

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陈烨 吴蕾 康国瑞

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 昌平 102200

摘要: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DN),同样是糖尿病病患当中最重要的死亡因素。在我国,伴随着DM发病率的提升,DN已经成为了终末期肾病(ESRD)的第二大原因,然而在欧美就是第一原因。在这种状况下,作者把近几年来国内外展开的DN关炎症因子的探究与相关中医药治疗状况综述如下,希望为未来探索DN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炎症因子 糖尿病肾病 中医药治疗

前言:现阶段DN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近几年来足径多的探究表明在糖代谢混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的作用下,伴随着炎症的长时间发展,导致肾脏肾小球血管的一系列改变而出现DN。而在这一炎性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炎性因子是炎性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明晰与DN进展相应的炎症因子能够预防与医治DN。在这一状况下,本文将近几年来国内外开展的DN相应炎症因子的探究与相应中医药医治状况开展综述。

一、炎性因子和DN的联系

伴随着DN发病机制的探究,发现诸多炎性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胞介素、趋化因子、黏附因子等在DN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参加了DN的出现与发展。

(1)前炎症细胞因子

在DN中,较为重要的前沿性细胞因子囊括白细胞介素- 1( IL-1) 、IL-6、IL-18与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2)趋化因子趋化

因子家族分为 C、CC、CXC、CX3C 4 个亚家族,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单核和/或巨噬细胞的浸润过程当中趋化因子配体和其受体起着重要的价值。

(3)粘附分子DN

微环境条件下,粘附分子的表达大面积的递增,这可能是高血糖造成肾血管与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

(4)骨架蛋白α-辅肌动蛋白-4( a-actinin-4)

a-actinin-4是一种actinin微丝交联蛋白,能够把松散的肌动蛋白交联成具备收缩能力的纤维束,针对锚定纤维素到细胞膜具备辅助作用。在肾脏主要位于足细胞,针对维持足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a-actinin-4可以与整联蛋白交互作用,增强肾小球基底膜上足突细胞结构的稳固性,由此有助于稳定肾小球结构,避免肾脏病症出现,冯程程[1]等通过STZ大鼠模型实验发现在DN发展过程当中,a-actinin-4表达递增,与此同时足细胞数目与密度降为降低,而且伴随着尿蛋白的加重,a-actinin-4表达进一步递增,然而足细胞数目进一步降低。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

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促有丝分裂素,是强有力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与血管生成。探究发现,VEGF与DN病患血清中的表达能够显著的递增,并且伴随着DN发展而慢慢上升,主要是由于VEGF通过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递增血管通透性和致使蛋白尿递增,损伤肾脏功能。

(6)a1酸性糖蛋白( AAG)

a1-AAG是一含糖量高达45%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a1-AAG和尿白蛋白浓度呈正相关。王振华[2]等以120例T2DM病患为探究对象,发现尿a1-AAG水平和UAER进展有较好的一致性,认为尿a1-AAG水平针对初期DN 诊断与DN严重程度分级具有潜在运用作用。此外,其他研究也认为尿a1-AAG 测定能够作为T2DM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对T2DM病患DN的出现发展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二、中医药对DN的抗炎作用

在中医理论当中,DN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尿浊”“水肿”“肾劳”或者“肾消病”等范畴。伴随着DN炎症机制的探究,治疗DN的一个有效途径则是抗炎。

(1)中药提取物

黄维刚[3]等探究发现,黄芪甲苷能够充分提升DNSD大鼠肾皮质α1整合素的表达水平,减少a—actinin—4和IL-K的表达水平,进而对肾脏足细胞黏附功能可以出现有益的作用,Tzeng等实验发现,花姜酮可以明显提升DN肾组织的组织学架构,降低IL-1,IL-6,ICAM-1,TNF—a的体现,减轻肾纤维化。

(2)中成药

汪敏[4]等发现胰岛素治疗的前提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和单纯运用胰岛素病患相对比,丹参多酚盐酸组病患外周血清IL-6,TNF -α,sICAM-1显著降低,病患肾血管内皮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前提上运用黄葵胶囊医治后,病患血清TNF-α,CRP水平显著少于单一常规医治病患,证实黄葵胶囊对缓解DN微炎症状况可能具备一定价值。

(3)中药复方

赵凡[5]等探究发现肾通络方( 熟地黄、山茱萸、黄芪、牡丹皮、全蝎等) 加减可以减少DN病患血中CRP,TNF-α,MCP-1的含量,减低DN病患的炎症反应。而,其他研究人员通过葛脾煎剂对早期DN大鼠展开干预,发现和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及尿TNF-α、MCP-1的含量都弱于模型组。研究证明补肾活血祛风方( 生黄芪、补骨脂、丹参、青风藤、水蛭、制半夏、制南星) 和ARB 类药物合用可以明显减少脾肾气虚兼痰瘀型Ⅳ、Ⅴ期DN病患尿MCP-1,减弱尿蛋白,并改善肾功能。

结语:伴随着DM病患的持续递增,DN将会成为ESRD的主要原因,探索DN发病机制与有效治疗路径事不宜迟。伴随着炎性反应在DM与其并发症的出现发展当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与认可,炎性因子对DN作用的认识将会成为DN临床治疗带来新路径,并且指导中医药在预防与治疗DN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程程, 陈茜, 李凯利. 糖肾灌肠方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 2020, 38(3):4.

[2] 王振华, 杨丽霞, 孟祥云. 黄芪多糖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思路探讨[J]. 中医研究,2020年33卷08期, 2020, 33(8):1-5.

[3] 黄维刚. 丹红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20, 039(004):54-55.

[4] 汪敏. 丹参粉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4):2.

[5] 赵凡, 丁国华. RNA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9,(32):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