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 推进课堂交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基于学科素养 推进课堂交互

周艳琼

江苏省 溧阳市文化小学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时应培养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品质”,有效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能有效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使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与智慧。在各抒已见、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办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走向一个新的层次。教师运用各种交互策略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从而使科学课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的提高走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素养;交互;实效性

小学科学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还要重视探究过程,更要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交互式学习方式则成为任何课型当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的交互可以与同学、老师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在交互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自主建构科学的概念。但是,很多教师的科学课中都不同程度的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交互仅仅流于形式,往往草草收场,没有实效性。

那么促使交互式学习的成效,使学生乐于交互、 善于交互、以交互促进探究,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交互氛围

科学是严谨的,而基于儿童的课堂却应是趣味、生动、和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情境,只有在一种无拘无束、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交流、敢于交流。

例如我在执教《斜坡的启示》一课时,以一段卡通动画导入,小兔子推了一车子萝卜上台阶,可是怎么也上不去,我顺机提问:“怎么办呢?谁来帮兔宝宝出出主意。”卡通动画的形象生动,很快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一个问题及时的抛出也及时引导学生陷入思考之中,顺理成章的引入了斜坡能省力的概念。教师并在这个过程并注意采纳学生各种可以省力的可行意见, 最后才重点出选择其中的一种—斜坡,引入正题。

二、不同课型、运用多种交互方式

科学课中有实验课、演示课、讲解课、科学故事课、室外观察课等等,不同的课型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执教方式,而作为交流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最典型的实验课中,以探究实验为主题,但是要想让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实验前的交流必不可少,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实验要去研究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中细节问题怎么处理、如果实验结论和假设不符又怎么做等等,每一个问题往往都要靠大家讨论交流去解决,这样的探究实验才能真正算作自主探究,具体的交流形式又是精彩纷呈,如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以及师生交流等。

例如执教《摆》一课时,通过统一展现各小组制作的摆,学生很容易发现摆有快有慢,进而引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得出几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最后又引发学生讨论设计对比实验,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其中又可采用采用图画、文字或口头语言的方式交流。

《养蚕经验交流会》这样的室外观察课可主要通过孩子记日记描述、图画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在执教动物、植物怎样繁殖后代时,才采用学生手机资料交流等方式。对于有些延伸内容,例如出课本提到之外的矿物的性质,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QQ、微信、微博等师生课后交互活动。

三、把握细节、完善细化交互内容

优秀教师的精彩往往在一些片段、细节中凸显智慧,每一个智慧的细节才构建了整个精彩的课堂,只有把某些关键的细节处理好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才会能把活动做透、做深,使学生思维更加发散,迸发更多的灵感与创意。

执教《肺和呼吸》时,让学生在塑料袋内使劲呼气,问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学生捂住胸的地方,又追问这是什么部位,学生回答肺,鼻子,我接着追问还有什么,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答案,接着又问你觉得气体经过的路线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一过程,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使汇报时的点点碎碎逐渐有序的构建起来, 这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你呼出来和吸进去的气体是同一种气体吗?学生答案分为两部分是和不是,学生激烈的争论起来,那你们分别说说你们的理由,老师这个时候又拿出一个塑料袋,请同学往里呼气,并同时准备一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分别往两个塑料袋里加入一种透明的液体,装呼出气体的塑料袋变得浑浊,装空气的袋子仍然澄清…。结合同学的实验观察和已有经验,终于得出了完整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足时间观察、讨论、探究,对于每一个细节教师有利引导,学生充分与材料、同学、老师交互过程中,使之前模糊的概念变得逐步清晰、有条理,有效提高了学生有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慎下结论、适度挖掘交互深度

不难看出,人们已经把科学课重视结论性的答案转化到重视过程的论证上来。往往很多的科学课除去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之儿童本身思维比较零碎杂乱又缺乏严谨性,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孩子总是被硬性的灌输进一些所谓的科学结论,或者孩子总是根据表面现象和感性经验草草得出结论,而正确结论一出现便立即作为交流停止的信号,那么结论科学不科学,严谨不严谨都不被在重视,即使有时出现质疑的声音,也是被老师直接忽略或是以教师否定而告终,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孩子交流的时间,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奉为真理,不再有质疑,不再有创新。

比如《空气中有什么》,当老师把点燃的火柴丢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学生猜测这就是二氧化碳,教师揭露谜底:二氧化碳,但这样的推理过程严谨吗?空气中只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吗?草草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丝毫不留时间给更多的学生思考交流质疑?如果这时教师能反问真的是二氧化碳吗?你能用什么来证明你的结论?引发学生继续思考,想必接下来便会有一场精彩的辩论式交互学习活动的发生。慎下结论、适度挖掘交互深度,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五、适当评价、呵护学生交互欲望

适当评价,往往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呵护儿童对科学奥密的好奇心,一个好的评价不仅能使探究活动更加顺利的进行,使学生的交互更加有效、更加充分,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力在那里》讲到力的作用,有学生提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形状以外,突然有学生提到力能使人脸涨得通红,手上青筋曝出,这时老师并没有多加理会,在总结结论时依然按照书给出来的两点结论。如果这时候老师能留意并给与一定评价,便会发现其实力不仅对物体的物理性质有影响,还会产生生理反应,这是我们生活中熟知又容易被人遗忘的。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评价,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加留意生活,愿意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如果这时候老师的置之不理,而去追捧书本中给出的标准答案,将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不敢再把自己心中与众不同的想法说出来,与人交流,长此以往会禁锢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科学课堂不再有生机,不再有创新力。

总之,只有使学生良好的情境中充分交互、有效交互、深度交互,在交互中聚焦矛盾,发散思维、迸发灵感,通过有效交互学习活动,给孩子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科学课堂。交互式学习有助于在科学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思维与时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豪锋, 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2]周耀武.试论“基于对话”的研究共同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