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锻炼提升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锻炼提升的策略探究

段有宁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体育课多以实践为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不仅要求文化课的快速提升,更要求实践课程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锻炼;提升策略;

引言

体能,指的是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含身体形态、机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三部分。小学体能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这四大项。在常规的教学课堂上,跑步、深蹲起立、仰卧起坐、俯卧撑、单杠、双杠等,都属于体能训练的内容。在实践中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体能训练比较枯燥无趣,主观训练意愿不强,热情度较为淡薄,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创新性地将游戏教学引入到课堂当中,尝试将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游戏化,以激活和释放学生的体能训练热情。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当前,部分学校的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小学体育学期课时分配较少等。部分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这些教师会强制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体育课程的时间学习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严重抑制了体育课的进一步发展。学生长期闷在教室里学习,得不到体育锻炼,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导致小学生的体质较差,小学生的天性得不到解放,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健全,有一些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由于建设时间较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毁问题,不仅外表不美观,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是严重阻碍了小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包括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能力的训练,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大幅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运动所导致。小学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其身体发育,让学生能有较强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体能训练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在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能训练,既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能训练除了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运动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心理能力上的训练,如智力发育、操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各种信息充斥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近些年青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了学生在心理教育上的不足。通过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释放心中的压力,舒缓不良的情绪,提高其抗压、抗挫的承受能力,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锻炼提升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其学习的动力大多来源于对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作为小学生比较热衷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将其引入训练当中,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训练的欲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仰卧起坐”、“跳绳”练习时,就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组分别由学生担任组长、计时员、计数员,然后把最后的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来统计,然后排列名次排名最后的小组要受到“奖励”,而“奖励”的内容是表演一个节目。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能素质的比拼中来,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学会了合作,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指导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等方面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那些在体育运动上有天赋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多向他们传授方法,根据学生的体育长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对于那些很容易在体能训练或游戏中产生挫败感的体育弱势学生,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适当地进行体育运动是有益的。

(三)开展课外训练,拓展训练平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更多的教师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但也具有更多的潜力,教师要在体能训练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旺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教师要革新教学的方式,丰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进行训练,为今后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教师要打破思维僵化的局限,将校内的体能训练拓展到户外,可以用爬山、远足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将体能训练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训练态度,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体育训练的习惯,即便不在体育课堂上,也能够自觉进行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终身训练的意识,在日常养成训练的习惯,从主观意识上进行改变。

(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载体的文化。而体育文化是一种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两大体系相结合,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文化类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还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既能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又能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体能训练指导课堂更行之有效,就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为学生提供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的课堂教学中,能参加有趣刺激的体育竞赛,能体验到有趣的体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黑板报、语音播报、体育讲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在网络互联时代下,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校园体育网站,发布体育新闻,定期组织有趣味性的校园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束语

体育课程中体能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需要众多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体育课程教学也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慧彬.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2017(12).

[2]王昱隆.体能训练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与优化策略[J].田径,2020(03).

[3]杨凯利.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26).[4]童伟.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提升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