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发公共事件科普看应急科普场馆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从突发公共事件科普看应急科普场馆建设

张亮 何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 要:应急科普场馆是开展常态化应急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在增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应急科普场馆的区域分布、规模、开放时间和类型,发现我国应急科普场馆建设已进入集中快速发展期,场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但总体而言,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仍存在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科学指导、服务内容亟待加强、数字化平台缺乏等问题。未来,应急科普场馆的发展应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科普体系,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应急科普服务。

关键词:应急科普场馆;突发公共事件;科普服务;科学传播

1现有应急科普场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应急科普场馆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首先,现有的应急科普场馆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不完善。如前所述,应急科普场馆数量相对较少,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或灾害多发城市。除部分存在于科技馆或博物馆展区的场馆外,大部分应急科普场馆未纳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没有标准规范[3,6]。《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仅提及安全生产、气象、地震等不同功能的产业科普基地建设,未提及应急科普场馆建设。因此,大部分应急科普场馆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就场馆类型而言,很容易“扎堆”建设。2011年之前,国内大部分应急科普场馆都是防灾大厅。2011年后,建成一批综合安全体验馆。此后,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应急科普场馆以综合性场馆为主,专业场馆建设多由相关部门负责,资金投入规模小、数量少。专业场馆应急科普服务更有针对性,主题突出,体验效果明显。因此,应加强政策引导专业场馆建设。比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科普场馆就很少。虽然相关应急科普内容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逐渐受到重视,但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由卫生防控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牵头的公共卫生安全场馆仍然稀缺。除了红十字会等部门建设的一些生命安全体验馆,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应急科普场馆非常少见。

1.2应急科普场馆服务仍需加强。

从疫情期间的科普工作可以看出,应急科普场馆提供科普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应急科普场馆缺乏相应的应急科普机制。面对疫情,相关应急科普场馆没有及时转变工作职能,直接面对公众的应急科普需求,缺乏从常态化体验式科普服务向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科普信息服务转变的工作机制。由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突发性,应急科普场馆除正常服务外,还应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相关应急科普资源。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一些生命安全大厅可以联系卫生防控部门,利用科普相关平台快速发布信息,组织线上活动,及时缓解公众恐慌,发挥科普阵地作用。

其次,在内容建设上,没有完整连贯的应急科普知识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常态化应急科普内容。我国专门的应急科普场馆类型还不够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的内容还没有细分。比如,在各类防灾博物馆中,有很多关于防震的科普内容,但关于泥石流、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的介绍却很少。生命博物馆的科普内容主要以突发疾病的自救和救援为主,类似本次疫情的传染病防控内容并不多见。尽管出现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但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公众对传染病防控仍知之甚少,相关科普内容不够丰富。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灾害预防、生产事故预防、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更加具体细致的应急科普内容。

三是应急科普场馆社会化、品牌化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与各类科技馆、博物馆等其他科普场馆相比,应急科普场馆宣传不到位,公众对应急科普场馆不了解。面对疫情下民众对自身安全防护知识的科普需求,公众甚至不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权威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对应急科普场馆的了解更少。

1.3应急科普场馆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尚未建立。

应急科普权威数字平台尚未建立,应急科普服务难以应急长效开展。数字化平台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优势。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科普内容和服务。目前一些应急安全体验馆已经建立了相关平台,但内容不够丰富,能提供的科普服务不够全面。一些应急科普场馆设置了虚拟数字展馆,但仅仅停留在提供浏览和参观的层面,无法模拟更多的体验。部分应急科普场馆网站建立了应急科普内容相关版块,但内容较少,更新较慢。未来如何通过更全面的应急科普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使各平台实现协同联动,使应急科普资源随时随地深入日常生活,成为应急科普的一项长效工作,为应急科普工作体系的预警机制奠定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健康安全事件的特殊性,突发事件期间所有科普场馆均关闭,有效的数字平台可以为疫情中的应急科普舆情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应急科普场馆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将应急科普场馆建设纳入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协调新场馆建设,丰富和完善现有应急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在省会和大中城市建设综合性应急科普场馆,或在科普资源充足的大型科普场馆增加常态化应急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专业应急科普场馆、学校和社区应急科普场馆建设。对现有应急科普场馆,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管理,完善场馆运行机制。推动应急安全体验馆与现有科技馆融合发展,将应急科普馆建设纳入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高场馆运行效率。除了在科普馆和博物馆设立展区,还可以将应急科普体验充分融入流动科普馆、科普大篷车和农村中学科普馆,充分利用科普馆系统的协同联动、共享共建机制,打通应急科普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在法律法规层面制定相关法规,发布相关标准,让应急科普场馆建设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参照。

2.2完善应急科普体系,提供有效的科普服务。

在制度建设上,与科协联动,形成合力。制定应急科普工作制度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科普场馆常态化应急科普服务功能,完善应急科普预警防范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可以建立一套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及时提供相关应急科普,提高科普服务效率。在内容建设方面,要完善应急科普知识体系,丰富应急科普资源,细化应急科普内容,加强应急科普体验设施建设,提高展示设施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加强应急科普场馆社会化、品牌化建设。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将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推进到中小学教育、高风险行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术培训中。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周”等活动节点,在应急安全体验场馆举办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强化场馆公益科普属性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科普游学和研学体验活动建设,将此类场馆纳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拓宽应急科普场馆发展空间。

2.3推进线上体验式应急安全大厅数字化平台建设。

将应急科普场馆纳入科普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应急安全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应急科普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模块化应急科普服务,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生态链。应急科普场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科普平台,以专业用户为核心,以种子用户为主导,鼓励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建,形成以公共生产内容为主要资源的社区,扩大应急科普内容传播范围,增强公众参与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建设,建立虚拟数字体验馆,为多元化科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握潜在的应急科普服务需求,利用众包等形式,通过科普云服务为公众科普需求提供精准定制服务。还可以通过虚拟安全体验馆,让市民足不出户体验应急科普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谢莉娇.“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0,5(1):32-36.

[2]邹文卫.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新模式研究[C]//王康友,李秀菊.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