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境化散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例谈 情境化 散文教学

李苏琴

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关键词:从美入境,读出趣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是常见的文体,自由、随意、短小,情真意远。教学时,教者应从散文“美”的特点出发,品读语言,体会情感,揣摩表达。让“散文”这颗“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三部曲》中对如何教散文有很完整的阐述。不同体裁,因为作者写作手法的不同,往往就形成了每篇教材各自的特点。备课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是常见的文体,是一种自由的、随意的、短小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选材范围很广,可以写自然景色,可以写事件,可以写人物,也可以写风土人情……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优秀的散文,很多是名家名篇,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沈从文的《腊八粥》,老舍的《草原》《北京的春天》,冰心的《忆读书》,朱自清的《匆匆》,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等等。

散文就其内容上来说,都不受限制,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就其表达的方式来说,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就其形式上来说,都比较自由;就其创作的元素来讲那就是情感、意境。教学时,教者应从散文特点出发,品读语言,体会情感,揣摩表达。

一、从“美”入境

散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她的美,在美的情境中教散文,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每一个人都渴求美,热爱美,儿童更是如此。教散文就要用散文的语言,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描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以此来唤醒儿童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带着对美的渴求进入文本。

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园子内的繁荣,绚烂,自由,温暖以及祖父对萧红的爱。萧红用她独特的语言,展现了祖父园子中的景之美,情之美,童真之美,全文洋溢着自由与快乐,读来令人心生向往。课堂开始,为了激发学生贮藏在记忆中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朗读单元首页上冰心先生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在这段富有深情的话语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接着问:说到童年,你就会想起哪些美好的人或事?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哪些美好的场景?学生的记忆之门一下子打开了。那作者萧红笔下的童年又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呢?带着对美好事物的回顾,对文本童年生活的向往进入文本,学习自然入心入境。

再比如四年级下册陈醉云的《乡下人家》,作者描绘了一幅幅恬静惬意的乡下人家生活场景,展现了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教师不妨用这样的语言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求:说到乡下,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乡下生活的经历吗?哪些生活场景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在这样的描述中,学生想的是美的,说的也是美的。那些亲切而美好的映像在学生的回忆和描述中复苏了。教师可趁势进一步利用“美”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作者笔下的乡下人家,他们的生活是如何美好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吧!学生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带着愉悦的心情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二、读出“趣”味

余光中先生对散文有独到的评价,他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那样可以破空而出、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那样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优秀的散文作品,记录的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显现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是作者的智慧感悟。

小学生学习散文,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读出其中的趣味,在趣味中触摸散文,爱上散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散文,最多的就是童趣。如四年级下册矛盾先生的《天窗》。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这是散文的童趣。

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这样描写冬天:“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这是散文的雅趣。

宗璞的《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是散文的理趣。

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各种趣味,能帮助学生领略散文独特的魅力。

三、体会情感

小学课本中的散文,大都选自名家,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着他对人,对物的发现和思考。朗读,只有借助朗读,静心地去读,去感受,去品味,去享受,去走进,去融入,我们才能触摸到散文那颗温热而特别的心。

教散文,就要用散文的方式来教。刘湛秋的《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无需过多的讲解,只要带领着学生一遍遍诵读,相信三月桃花水,就潺潺地流进了学生的心田,他们的心中也一定和作者一样,充溢着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年级上册选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文中的“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为了要钱买书,“我”第一次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散发出来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语言浅显但充满深情。教者要带着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品析语言,多种方式地朗读,在朗读中学生的母亲和文中的母亲合二为一,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揣摩表达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表达的诀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作品的文脉,发现、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奥妙,从中获得写作的技巧。

譬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园子,讲述故事。把谷穗当成狗尾巴草除去,拿着水瓢向天空洒水,绑住蚂蚱的脚玩……园子在作者的笔下特别温暖,特别自由。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叠词、短语、比喻、拟人的运用让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充满了自由和欢乐,传递给学生活泼浪漫的情趣。

作者先写园子里光彩照人的动植物,接着写自己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玩闹,闹够了,再写园子里瓜果,庄稼,蝴蝶的自由自在。作者用灵动自由的文笔,传达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让学生仿照文本谋篇的方法和语言的表达,写写自己的童年,相信他们笔下的童年也灵动起来。

语言的品读,情感的体会,表达的揣摩之外,还需要有指向拓展积累的阅读延伸,用一篇散文带出一组散文来,让“散文”这粒“美”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

李苏琴,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