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耿洁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476000

摘要:随着新时期青少年儿童教育政策的推行,为了尽可能的优化育人体系,家庭生活和教育的联系要更紧密。为了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完成家庭教育任务,在结合当代背景的前提下,需要更新家庭教育模式,构建良好家庭环境,重视对家长的引导,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鉴于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本文要探索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具体影响,保证从家庭方面照顾孩子的身心发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儿童教育


一、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的开展,需要树立角色意识,这是有效保证儿童成长的先导条件。对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与家庭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家长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积极的成长发育,重视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家长不一定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更多时候考虑不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果没有专业教育者给予家长相关的指导,很容易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不自知。目前大多数家庭环境中,都以顺从家长意见为主,其最终结果就是影响了家庭环境本身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在青少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家长也对孩子成长和自身的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就是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教育性不足。除此之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很多家长喜欢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来开展,但作为完整的家庭环境,在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应该更全面,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对青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成长发育、个性特点等都需要形成广泛关注,现在的家长在自身潜意识里面认为教育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习,因此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方面,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凸显。

二、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孩子与家长沟通效果差

家庭教育的开展能够在专业性指导下是最好的,但是受到时间、工作、状态的限制,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儿童从自身认知的角度出发,与家长的视角不对等,经常不能够让沟通变得更加有效。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教育需要发挥家长的主动性,而现实中经常出现家长因为各种原因配合度不高的情况,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较少、不深入、时间持续性不长,对沟通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于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缺乏主动性,认为已经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了,自己应该可以专心处理其他事情,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没事就行,年纪还小,只要不惹祸、不犯错,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想法并不能为儿童的成长营造更好地环境,甚至会与家长出现隔阂。

(二)家庭环境中孩子主体地位缺失

大多数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顾及青少年儿童实际学情和家庭教育主题,选择的开展内容过于格式化,孩子们只能机械的听从说教,非常不利于本身自主性的延伸。孩子们会对这种没有灵性、枯燥的措施和行为方式有所抵触,削弱了对家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的期待和热情,在这些情况下,本应该重视孩子的主观感受,充分发挥其想象而铸就坚实的心理健康观念,现实却并非如此。要彻底扭转这种现状,尽可能的规避这些误区,让不利于儿童自主性发挥的因素以及刻板理念可能造成的问题全部显现出来,然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在儿童家庭环境中,要注重儿童实际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引导才能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环境的优化

提及孩子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家长的偏差认知。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要归于学校,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想法,尤其是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的地位更加突出。针对家庭环境较差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或者受限于本身的文化水平,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束手无策,想不到更好的方案。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所作所为将会对孩子带来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或明显或隐晦,但不容置疑的是家长都在潜移默化之下对孩子的性格、思想及人生规划都有不定量的改变。大量事实证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无论缺了哪一个,对孩子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家庭教育。许多孩子因此得不到全面的教育进而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严重一些的情况会表现出逆反行为。在探索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儿童主体权利和发展轨迹,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一)更新家长的固有观念

关于家庭环境的分析,基本呈现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是“望子成龙”型。这种在中国典型且普及的家庭模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造就了父辈们在学习上的“遗憾”,因此往往一个孩子是整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值过高。

第二是“分数至上”型。许多家长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对孩子的全部期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不在意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除开成绩以外,其他一切都不在乎。这种理念也改变着孩子,很多儿童之后逐渐发展成“书呆子”,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抑郁。

第三是“无为而治”型。近年来,年轻的父母们为了家庭背井离乡,留下孩子去外地工作,许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或者带着孩子去异乡上学,在此情况下,家长们忙于工作,对孩子们的关心不到位,也无力去关心孩子,只能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反馈,自暴自弃。家长的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不止如此。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忽视是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要使家长的观念发生改变,与时俱进。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不会无师自通的,家长就要站出来,充分利用各方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温暖、阳光、向上。这样孩子的教育工作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报以信任。在固有的家庭观念里,家长就该有家长的尊严,有家长的格局,家长是不会错的,这种观念应该扼制,让家长放下身段和孩子们交朋友,了解孩子做事情的意图,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尊重孩子。

四、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家庭环境方面进行解决,改变家长固有观念,缓解孩子的焦虑、保证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茜.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家庭科技,2021(09):24-25.

[2]李小毛.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J].农家参谋,2018(02):145-146.

[3]丁若诗,李积鹏.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及教育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