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鲢鳙水花养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3
/ 2

浅谈鲢鳙水花养殖

席章林

乐至县水务局,四川 .资阳, 641513

摘要:众所周知,花白鲢水花生命力十分脆弱,想要养好花白鲢水花,必须精心饲养,严格把控饲养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本文总结了笔者近两年的所学与研究内容,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鲢鳙;水花养殖;实践

前言:水花是内陆水域中,浮游生物大规模繁殖造成的水色变化,是导致水域污染的重要因素。在大规模鱼业养殖过程中,会造成调节功能水草被使用,使得水库中肥力增加,从而引发水花问题。根据具体研究发现,只有合理养殖规定密度的鲢鱼以及鳙鱼,才能够对鲢鳙水花养殖问题进行科学防治,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

  1. 水花发塘前的准备

作为饲养花白鲢水花的池塘,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清塘消毒。根据不同的水源水质条件和池塘因素,我们所采取的消毒方法也有所不同。

  1. 、对于PH值过低的池塘,水体呈酸性,在清塘时可用生石灰,以利于提高水体PH值,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100—150公斤。

  2. 、对于PH值过高的池塘,清塘时就不要使用生石灰,而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 值,用量为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30—40公斤。

清整、消毒可采取退水清塘和干塘后施药的方式,但在施药时一定要做到洒药均匀。在施药后需晾晒4—5天即可注水(也就是水花发塘前的6—7天)。在水花发塘的5—6天,可向饲养池适当施肥作为基肥,切不可多施,因为在水花发塘时水体不宜过肥,可以减少气泡病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水花的成活率。尤其在饲养早期,水温还比较低,饲养池中的水位不宜过深,尽量控制在40—50厘米,因为浅水发塘有利于饲养池水温升高,更能促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繁殖加快,浮游生物越多,有利于水花摄食和生长。在水花发塘前的2—3天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出的问题及时做适当调整。

  1. 水花发塘过程中

水花发塘时间应掌握在饲养池施肥后的5—6天为宜,因为此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繁生正达到高峰时期。但水花发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水花发塘时尽量避开阴雨天气,阴雨天气发塘容易使水花染病;

  2. 、在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温时发塘易使水花发生窒息;

  3. 、水花发塘时温差不能过大,应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如果水花是塑料袋装的,在发塘之前须将塑料袋放入池水中浸泡半小时以上,让袋内的水温与饲养池水温相符;

  4. 、水花发塘时必须轻拿轻放,塑料袋口和底应与水面基本相平,让水花和水从塑料袋中缓缓流出,切不可将塑料袋底部提起直接让水花和水冲向饲养池的底部;

  5. 、花鲢和白鲢水花应分开饲养,不可将其投在一个饲养池中混养(达到乌仔后可混养),这样有利于提高花鲢水花的成活率。

  1. 水花发塘后的投喂

水花发塘后的第一次投喂时间应从水花入池时算起,两小时后即可喂食豆浆。豆浆的制作应是干黄豆浸泡后,再用机器尽量打碎,倒入锅中煮熟,用布筛过,只用浆不用渣,避免豆渣进入池中影响水质。把豆浆装入喷雾器喷雾投喂。煮熟的豆浆易浮于水表面(未煮过的豆浆会直接下沉于池的底部),鲢生活于水的上层,便于摄食,并且用喷雾投喂会更均匀。

投喂量按亩有效水面每天用干黄豆3—4公斤,并按1公斤黄豆制成15公斤豆浆的剂量为宜。对上午发塘的池塘当天应投喂2—3次,下午发塘的池塘应投喂1—2次,此后每天喂3次,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8:00—9:00时、中午12:—1:00时、下午(气温低)4:00—5:00时,(气温高)5:00—6:00时。3天后视池水的肥瘦,浮游生物的多少,鱼苗的长势情况等,适当调整日投喂量,如果饲养池水质已经转肥,可适当减少日投喂量或将日投喂次数减少为2次,时间安排在上午9:00—10:00时、下午(气温低)4:00—5:00时,(气温高)5:00—6:00时。随着施肥和投饵,饲养池的水质逐渐转肥,加之鱼苗个体日渐长大,饲养池的鱼苗需要扩大活动空间,需要调节水深。因此饲养池必须加注新水。每次加注新水的时间间隔通常情况下应掌握在3—4天,工作中要看水、看鱼、看天、看氧,每次加注新水的深度应视水源水质的好坏而定,一般 在8—15厘米为宜。水花放入池中经过10—15天的投喂管理,鱼体全长长至9—12毫米的乌仔时便可投喂精料。刚开始因为鱼苗较小一般亩有效水面日投喂4—5公斤,具体投喂的方法是用簸箕之类的搭成饲料台,沉入水中一定深度,以亩搭3个饲料台即可,将饲料团投在饲料台上喂养,初期可以在饲料台上方水面撒上粉状饲料,以诱鱼苗摄食时找到饲料台的位置。4—7天后鱼苗便会找到饲料台觅食,这样喂养的鱼苗大小均匀,体格健壮,且不会浪费饲料和破坏水质,还便于调整日投喂量[1]

  1. 水花发塘后的水质管理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90%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渔谚有句话说得好“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可见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2]

优良的水色具有“肥、活、嫩、爽”四个特点:

肥就是浮游生物多,易消化种类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是浮游生物处于繁殖盛期的表现;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生物多,细胞未衰老;

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浑浊度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厘米,水中含氧量高。

  1. 、通过饲养池的水色我们可以鉴别水质的肥瘦:

  1. 水质清爽,透明度大于60—70厘米以上,多生有丝状藻或水生维管束植物,为瘦水。

  2. 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色,浑浊度较大。

  3. 肥水:黄褐色或油绿色,浑浊度较小,透明度为25—40厘米[3]

  1. 、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有:

  1. PH值过高或过低

  1. 、PH值过低可使鱼苗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鱼苗浮头,由于耗氧降低,代谢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鱼苗仍处于饥饿状态。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应定期泼洒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2. 、PH值过高的水,腐蚀腮组织,引起鱼苗大量死亡。PH值较高的池塘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用量为每亩水面1米深用漂白粉3—4公斤,或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对于PH值过高或过低的水体要定期检测PH值,及时采取措施。

  1. 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

氨氮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鱼中毒,严重时发生死亡。这样的水体可以进行增氧,或使用氧化剂,或泼洒沸石、活性炭,或使用微生物制剂。

  1. 亚硝酸盐引起的水质问题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间产物,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而成。可以对水体进行增氧;合理放养密度和投饵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适时换水;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措施解决。

  1. 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

硫化氢产生的原因是局部环境严重缺氧,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所致。这种水体可以采取加注新水,使池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控制PH值,PH值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充分增氧,高溶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等方法解决。

  1. 搞好巡塘工作

水花发塘后每天必须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特别是水花发塘后的1—7天,气温较高时一定要注意是否发生气泡病,如果有应及时用石灰水或食盐水泼洒,按每亩1米深用生石灰15—20公斤,食盐用3—4公斤。),观察池鱼活动、密度及生长情况、水位是否适宜、池塘有无破损漏水现象、水质有无变化、鱼苗有无浮头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检查有无死鱼,发现死鱼立即捞起,并检查死因,采取防治措施;以及及时清除岸边及池内杂草,清理敌害生物及池中污物,保持饲养池的环境卫生。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傍晚不开、浮头之前开、连绵阴雨半夜开、鱼苗主要生长季节天天开,以保证鱼苗生长良好。达到一定密度和规格后及时组织销售。销售前鱼苗必须进行拉网练习至少两次,销售时每个饲养池每天最多拉网一次,以避免鱼苗受伤。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水花发塘的前、中、后期入手,有针对性的对水质进行管理,加强巡塘工作的力度可以发现,鲢鳙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对水花改善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丛强,毛亮,雷澄,等. 常德市临澧县5座中型水库水质生物学评价及鲢鳙鱼产力评估[J]. 环境生态学,2020,2(6):73-78.

[2] 崔松. 东风县龙头水库主养鳙鱼成效显著[J]. 黑龙江水产,2020,39(6):21-22.

[3] 李德亮,伍远安,兰时乐,等. 湖南湖泊水库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关键技术[Z]. 湖南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