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5


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启示

何娇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陕西西安 71002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影响其行为养成表示认可, 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须以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来指导自身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一些饮食文化内涵的难点、热点问题方面他们依旧存在着认识上的困惑。作为高等院校,应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探讨引导中华饮食文化“进头脑”的途径, 以增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德育;大学生;行为养成

作为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内涵,锻造了中华儿女健康的体魄和崇高的品德。当前,基于多元文化观念、社会价值观念视阈下,饮食文化已然超越了固有的饮食领域,成为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其中,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追求、有素养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建设。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陕西省某高校大学生在个人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受中华饮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影响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引导中华饮食文化“进头脑”的途径。

一、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德育,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德育元素主要有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即勤俭节约、礼仪素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譬如:中华饮食文化可以促使新青年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油然而生出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也可以在学习饮食文化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二、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调查研究

(一)样本的选择

将陕西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629ff052f24a2_html_199e2c8f7c4fa9d8.png ,确定调查样本数量(其中:n为最小样本量; N为抽样总体数量;g为抽样误差),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所调查的高校大学生类别及对应样本量。

根据计算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其中理工、经管和文史哲与艺术各为136份、65份和86份,有效率为95.67%。调查对象均为本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其中,男女性别比为45.22:54.78,年级分配比例为7.64:22.93:35.67:33.76。

(二)现状调查

启示就是指以某种社会现象为载体,利用所学知识,考虑从中得到的认识,以及应有的行为选择。它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选择,很难用客观的标准和技术去衡量,得出完全准确的结论,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有针对性的手段得到一个大致的态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在行为养成过程中受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影响的状况。具体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覆盖面

覆盖面,泛指涉及或影响到的范围。中华饮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覆盖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饮食习惯的养成、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人际交往中礼仪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形成等方面。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卷93《食货志》)[1]。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饮食文化是一种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文化,其中,68.17%的调查对象认为饮食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远多于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影响;83.41%的调查对象认为饮食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89.52%的调查对象认为饮食文化代表着一定的民族特点,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精神成果。这表明,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对学习中华饮食文化的必要性、指导价值有较为广泛的认识和把握,认可中华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优越性。

一种文化真正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满足时代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是这样,文化是这样,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今天,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 “存在”的本质,识别和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负面成分,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调查发现,91.71%的调查对象认为饮食文化无处不在,即饮食文化是被需求的;81.57%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优越性。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饮食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代表着一定的民族特点,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精神成果。同时,大多数大学生赞成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优越性。

2.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具体内容方面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仅具有保障生命体生存的自然功能,又具有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它深入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中华儿女个人魅力的培养,精神境界、审美情趣的提升,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传承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的了解将成为大学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95.81%的调查对象认可中华饮食文化对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文化知识体系的完善,人文素养道德境界的提高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92.57%的调查对象认可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89.33%的调查对象认可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内涵能够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影响自身行为养成普遍持认可态度,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永久性教育,它的开展对大学生行为养成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

从大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可以看出其对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的德育元素具体内容的了解和认可情况,具体见表1。其中,A表示“完全赞同”,B表示“基本赞同”,C表示“不清楚”,D表示“基本不赞同”,E表示“完全不赞同”。

1 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影响个人行为养成的认可状况

(单位:%)

序号

题目

A

B

C

D

E

1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60.93

38.05

0.87

0.13

0.02

2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空腹

38.83

46.59

5.29

6.67

2.62

3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9.51

35.98

3.17

1.06

0.28

4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53.93

38.05

5.58

1.48

0.96

5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50.91

35.98

9.26

2.71

1.14

6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48.15

39.02

8.61

2.55

1.67



总体来说,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具体内容可归纳为:

(1)改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充足的精力追求理想。因此,对青年群体加强“食育”将成为教育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对于“食育”的重视程度相对缺失,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忽视了“食育”的重要性。青年群体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地“食育”培养,故而大多数学生的饮食行为中都存在着诸多不健康的习惯,比如:偏食、偏西化、节约意识淡薄、饮食无规律等。我们应该加大饮食文化、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引导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改善饮食习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魄。

(2)注重饮食礼仪,提升交际能力。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对于饮食礼仪就有着诸多的讲究,比如:入座次序“尚左尊东”、“乡饮酒之礼”、“依酒成礼”等等。这些饮食礼仪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如若将关乎饮食的这些食礼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落实到实处,那么不仅能够督促大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注重礼仪规范,不失礼仪风度,在学会礼让、尊重、感恩、节约的同时,进行个人素养提升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能够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饮食礼仪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推进中华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3)重视饮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不仅蕴涵着浓厚的地域特征、社会礼仪、宗教伦理,而且还融入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融合力、同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文化特征,对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大学生崇高的道德境界、彰显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提升人文素养。

(4)形成比较思维,开拓创新精神。随着国外多元化社会主流思潮地不断涌入,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将面临包罗万象的复杂局面。在此背景下,高校把中华饮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引导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形成比较思维,从中学会“扬弃”。在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混合冲击的情况时,及时鉴别,理性选择,不盲目崇拜或贬低。在比较中传承精华,在发展中创新文化,结合时代要求、专业特点,做出更具创新性的设计与研究,开拓创新精神。

3.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所涉及的热点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的不断出现,人们的思想、生活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譬如:快餐文化的引入使得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固化,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西餐的“刀叉文化”引发了中华儿女对于“筷子文化”的新思考;高校大力倡导的“光盘行动”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等社会风气越演愈烈的现象的新思考等。这些问题即为当下饮食文化热点问题,它具有现实性、迷惑性、误导性,考验着人们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考察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的德育元素),就可以看他们如何认识现今社会上出现的饮食文化热点问题,结果见表2。A表示“支持”,B表示“无所谓”,C表示“置之不理”。


2 大学生对当下饮食文化所涉及的热点问题的认知状况

(单位:%)

序号

题目

A

B

C

1

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69.43

7.64

22.93

2

在以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中,快餐和快餐文化是必然的产物

89.81

7.64

2.55

3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快餐文化进入疯狂的时代,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时尚,冲击传统文化

89.81

10.01

0.18

4

无论是刀叉还是匙匕,“就只能各自分食,不可能像中餐一样会食”

58.6

29.94

11.46

5

筷子之所以能取代匙匕在中国社会扎根,“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

77.86

15.29

6.85

6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87.9

12.1

0

7

在了解到国家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后,主动改正不好的浪费行为

68.79

29.01

2.20




然而,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全体中华儿女都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痛苦。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了党和国家的思维判断能力和现代化治理能力,也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在新冠肺炎期间,“宅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一时兴起,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营养搭配和诸多身体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饮食文化教育的新思考。此时,考察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的德育元素),就可以看他们如何认识严峻抗疫时期所引发的饮食文化热点问题,结果见表3。A表示“支持”,B表示“无所谓”,C表示“置之不理”。

表3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饮食文化热点问题的认知状况

(单位:%)

序号

题目

A

B

C

1

疫情防控期间,对于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的态度

83.61

9.46

6.93

2

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国家卫健委提出的食物处理新方法的态度

46.91

37.83

15.26

3

关于倡导疫情防控期间,餐饮具消毒管理的态度

89.13

7.39

3.48



(三)分析

关于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德育元素了解现状而设计的问卷调查不可能做到研究内容的全覆盖, 并且调查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实现高校学生的全覆盖。因此,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此问卷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就总体而言,得出的结果还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行为养成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德育元素影响的基本现状的。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影响其自身行为养成有相当认可,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需以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来指导自身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养成。他们普遍认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治大国若烹小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个人勤俭节约、礼仪修养的理论依据。

其二,当代大学生多数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有体现。饮食文化无处不在,用餐、布菜、宴请、就坐、敬酒、喝茶、婚嫁、丧葬等,这都需要我们熟悉了解各个地域、民族、宗教等的饮食文化,学以致用。

其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认知偏差较大。当代大学生在饮食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当前饮食文化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有误区, 思想上表现出动摇性、差异性, 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相当突出。

因而,通过引导大学生解读饮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意义,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帮助他们从盲目崇拜、盲目选择中走出来,,形成理性、科学、正确的认识, 增强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坚定性。

三、中华饮食文化进头脑的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立足于建设标准化食堂、组织饮食文化主题活动、设立饮食文化专业研究教育阵地三个方面来实现饮食文化教育的,都试图探索中华饮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新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下面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几种引导中华饮食文化“进头脑”的途径:

(一)基于新媒体的网络饮食文化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信息化在教育领域逐渐占据上风,将网络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构建传统饮食文化特别栏目,实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教育。近些年来,我国关于饮食文化的节目层出不穷,《中餐厅》、《向往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味道》等节目的开播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高校可以将这一类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作为饮食文化教学案例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领悟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思想。同时,还可以开设线上饮食文化视频讲解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展,以及开发制作融入饮食文化的游戏小程序等各种手段来引导高校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从而达到规范个人日常行为习惯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惯有的传统理论性教学,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中华饮食文化教育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创造出了一种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思维——“互联网+。这种教育思维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激发青年群体的创造力,推动形成“互联网+”新业态。高校应该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积极打造体现传统饮食文化的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成果转化的功能属性,将中华饮食文化的教育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德育”,提高个人修养。

四、结语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区域性文化。它不仅具备物质功能,也具备丰富的精神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饮食文化不仅仅是生命体存活的生存手段,更多地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论,对于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养成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意义。故而,高校加强中华饮食文化建设,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在引导青年学生行为养成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境界,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大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常态化,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陈高华. 《元史》纂修考[J]. 历史研究, 1990(04):115-129.

作者简介:何娇,(1997-),女,汉族,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