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新区变电站10kV间隔利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东津新区变电站 10kV间隔利用分析

何自争 陈逸馨 邱怡

国网襄阳供电公司 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东津新区的主导产业逐步聚集发展,变电站10kV出线间隔变得十分紧张,为加强变电站10kV间隔的有效利用,本文将对东津新区变电站10kV间隔利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东津新区;变电站;10kV;间隔;利用


近几年,东津新区主导产业逐步聚集发展,变电站10kV出线间隔十分紧张,10kV于2012年成立,位于襄阳市东部,西至汉江,东至外环线,南至鹿门山,北至唐白河,起步建设区面积80平方公里。东津新区实行“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系统推进、长期努力”的建设方针,截至目前新区建成面积约20平方公里,起步区内主次干道路网基本建成。


1.东津区电网现状

东津新区属B类供电区域,现有变电站2座,分别为220kV东津变、110kV浩然变,东津站主供新区中部、南部地区,主变2台,容量2*180MVA,浩然变主供新区北部地区,主变2台,容量2*50MVA。共有10kV间隔46个,已使用45个,剩余间隔1个(浩然变),间隔使用率达到98%。现有10kV线路45回,其中公线27回,专线18回,公线占比60%。公线网架结构方面,联络线路18回,单辐射线路9回,其中由5回线路供至农村区域。


2.近期电网规划

十四五期间,东津新区规划新建变电站2座,分别为110kV苏岭变(2*50MVA)、伏牛变(1*50MVA),共计新增容量150MVA,分别为新区的南部、东部供电。苏岭变电站即将于2021年底之前投运,伏牛变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间隔使用情况分析

3.1间隔有效利用率

2021年,现有两座变电站的负载率和间隔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东津变负载较重,且间隔已使用完毕。浩然变仅剩一个间隔,但其最大负载率却偏低,与其间隔使用率不匹配。再比较两座变电站间隔的利用情况,两座变电站的间隔有效利用率都较低,尤其是专用间隔,其线路的负载均不超过30%,主要原因一是东津新区城市开发建设快,人口聚集相对迟后,为满足公网覆盖要求,新建公用线路较多,造成公用线路有效利用率低。二是作为正在开发区域,东津地区的用电报装企业多,但是专线负荷形成却很慢。

62a3060a1b773_html_747fb236baf9aa01.png

62a3060a1b773_html_7175751af640b781.png

3.2报装及规划线路接入情况

根据报装受理情况,苏岭变已答复接入用户6个,涉及专用线路8回,可移交公网的新住配线路4回,再加上网格化规划的公网线路建设需求6回,苏岭变的实际备用间隔仅剩6个。

62a3060a1b773_html_c0e8573e5e8a513f.png

同时,在新区的中部、南部,还有大量潜在报装用户,如正威集团、文城实业、疾控中心、农业大学。这些用户报装容量大,位置分散,负荷形成时间相对较慢,现有变电站的10kV间隔很难完成所用的用电需求。


4存在问题

1.东津新区片区面积大,而3座变电站(含苏岭)10kV备用间隔仅剩7个,在伏牛变电站投产前,仅余的7个备用间隔难以满足东津新区中部及南部区域未来新增报装接入需求。

2.由于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政府承建的用户外部供电工程按照用户提出的终期容量建设,造成专用线路负载率普遍偏低,政府投资及电力间隔资源浪费严重。

3.公用线路利用率不高,网架结构不标准,还存在9回单辐射线路,供电可靠性低,网架结构有待优化。

4.专线间隔退出机制不健全,长期轻载专线未能及时退出变电站间隔。


5建议措施

1.东津东中部区域未来新增报装企业较多,受供电距离限制,浩然、苏岭接入供电距离均较远(大于4km),东津变距离相对较近(大于3km),但东津变主供沿江片区,无备用出线间隔。在电源布点方面,建议开展伏牛变电站的前期工作,以满足未来新区东中部区域发展需求。在伏牛变投产前,可考虑远近结合,建设开关站,以满足近期新增用户报装接入需求。

2.在大用户报装方面,建议协调政府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引资企业用户报装的供电容量进行复核把关,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同时改变政府配套投资机制,做到合理、分期投资。

3.建议客服中心在受理报装时,严格履行相关规定,完整收集用户报装资料(用电设备清单、最高设备用电电压等级、可靠性要求、用电时序等)。营销部认真落实公司间隔管理要求,在供电用合同签定时,明确间隔退出条件。对于用电水平较低用户,执行间隔退出要求。

4.重视变电站间隔管理工作。在间隔管理方面,明确管理界线,对于非城区范围内的专线方案,由各县公司内部提出供电方案并审议通过,再上会进行审查。

5.整合优化现有供电资源。一是内环路以西尽可能不再新增变电站出线线路,充分利用现有供电资源满足新增供电需求。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公用、专用线路进行清理,对负荷较轻路合理提出退出变电站间隔,解决B类供电区域单馈线供电问题。三是结合伏牛变选址位置,提前在其周边新建开关站,满足近期报装就近接入需求。


参考文献

[1]蔡菲,欧阳武.基于变电站容量与间隔资源的配电网协调规划[J].江西电力,2018(2):22-25,28.

[2]翟亮.一起110kV变电站10kV间隔跳闸事故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4-36,41.

[3]张丹.一起10kV间隔PT断线告警故障分析[J].电工技术,2020(20):44-45,87.

[4]梁经宛,刘志远,牛强,李峰,吕灵芝.面向变电站间隔的就地一体化装置实现方案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2):84-88.

[5]胡晓飞,李媛媛,孙自安,张世强,贾宏刚,江轶.基于分层模型的变电站间隔资源优化方法[J].中国电力,2017(7):175-179.

[6]林道鸿,吴强,万信书,周宏军,李俊庆,陈中.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装置互联自动测试技术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8(20):90-95,107.

[7]李秀旗.变电站35kV电压互感器间隔故障率高原因分析及改进[J].江西电力,2021(10):38-40.


作者介绍:

何自争(1987.10.07);女;湖北襄阳;汉;硕士研究生;电力工程师;配网设备评审专责;研究方向:配网规划与设备技术;国网襄阳供电公司。
陈逸馨(1992.11.15);女;湖北襄阳;汉族;硕士研究生;电力工程师;配网设备评审专责;研究方向:配网规划与设备技术;国网襄阳供电公司。

邱怡(1992.8.9);女;湖北襄阳;汉;硕士研究生;电力工程师;规划专责;研究方向:电力市场预测;国网襄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