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赵雪萍

中共濉溪县委党校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他不但凝聚着过去历史的思想结晶,还展示着未来的典范。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要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促进文化合作与交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引言

“文化是国家、人民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在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部署和新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作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文艺创作赋予了其历史责任,为其勾勒除了前进方向和产生了强大动力。

  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灵魂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民族生存,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提出,十九大四个自信被写入党章。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发展,民族独立的复兴,国家的富强,社会发展的进步,人民的福祉和福祉,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和跨地区的文化特色,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回顾中华民族100年来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总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条件下,建设新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地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并释放了中华文化所独有文化力量,激发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现代发展的需要。文化思想和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特色,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是历史使命的理念

文化自信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恰当含义是对民族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可。十九大报告强调:“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信仰与人的精神力量内在统一的必要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就难以形成繁荣局面,凝聚文化力量。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对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我相信,通过探索不同的沟通途径和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把“中国历史”讲清楚。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明确文化责任,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深刻触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中国文化展现出永恒的时代魅力和风格,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作日益强大的作品,努力增加文化信任,挖掘中华文化的力量。

坚定的文化自信,旨在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从中获取养分。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至今,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即中国,它结合不断探索,引领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更为现实的发展。因此,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带头保持文化自信,不断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力量,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昂首阔步走发展道路,在新的辉煌时代动态浇铸,让传统文化传播光芒。

坚定文化自信是为了坚定初心,坚定不移地让未来走上美好的道路。只有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信仰,才能认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党员要坚定文化自信,以自己是中国儿女为荣,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荣,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不断反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永葆初心久远,从而不断地为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党员只要保持初衷,就能像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艰苦奋斗,为发展进程的成功增添动力。

文化自信使党员能够更加自信地奋斗到底,也彰显了党员对自己民族、国家、党的文化生活的坚定信心。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更加勇于担当,无论未来如何有多么大的挑战,都能团结一致,共同面对,不怕牺牲,胜利后继续向下一个胜利迈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新时代中国五年文明依然弥足珍贵,让中国特色继续存在,为实现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自信的前进之路

十九大报告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在新时期的地位和前进方向。

第一,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文艺创作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映时代声音的功能。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史,无论是古代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清明上河图,还是如今生成的现代诗歌、影视剧作、现代故事、小说传记等等,这些杰作都以精湛的艺术语言叙事去引导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判断。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强调它在现实文化基础上的写作作用。现实题材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源泉:只有立足当代中国实际,针对社会现实需要,揭露当前文艺需求,不断总结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经验,我们才可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为新时期社会化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文化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必须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艺术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真正做到“心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有天地,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声音、展示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第三,文化艺术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大大丰富。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新时代,人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对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进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增强文艺原创性,促进文艺创新;“重品味、重风格、重责任”是文艺创作的应有品质,自觉抵制庸俗、庸俗、媚俗的侵入;参与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不断推出赞美伟大时代、人民和英雄的高品质作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特征,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起,指引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还是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都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魅力,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需要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在这个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家应该提倡大家抛弃媚外的思想,重拾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5, 41(03): 4-12.

[2]毕茜, 顾立盟, 张济建. 传统文化、环境制度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 2015(03) : 12-19+94.

[3] 赵向阳, 李海, 孙川. 中国区域文化地图:“大一统” 抑或“多元化” [J] .管理世界, 2015(02) : 101-119+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