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

林学铿

身份证号 :35012719760204****

摘要:寿山石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印章石材料之一,分为田黄、荔枝、芙蓉、汶洋、山秀园等百余类石种,其中当属田黄石最为珍稀。广义的田黄指的是田坑石,而狭义的田黄则是指产自田地中且颜色为黄的寿山石。田黄石在物理性质及工美特征等方面都是寿山品种石中的佼佼者,同时具备细、洁、润、腻、温、凝的印石“六德”,被尊为“石帝”,受到了皇室贵族的偏爱与追捧。

关键词:寿山石雕;俏色;利用

引言

福州寿山石位列中国传统四大印石之首,为我国玉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其在雕刻技艺方面更是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智慧。在本文中,笔者将立足当下,结合自身创作实际,对寿山石雕技艺与文化的未来发展,与各位同好进行交流和探讨。

1寿山石雕刻发展历史概述

从《观石录》等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出的宋代墓穴石俑可以证实,人们对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在宋代时便已有官府专设的雕刻工坊,在创作上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后世的考察研究发现,此时的雕刻题材已经涵盖了人物、动物、器皿、嵌饰、什器等诸多类型,据此推算当时的寿山石雕刻领域中也不外乎这些题材与内容。但此时寿山石在众多石种中并不突出,其发展壮大与对外传播,还主要得益于佛教在福建地区的繁荣。其时在寿山石原石开采地附近有一名寺,吸引了众多信徒前往朝拜,香火旺盛,僧人便以寿山石制成佛珠、佛具、佛像等物件进行回赠,寿山石也就此传播开来,在当地县志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此的明确记载,可以说僧侣和石农是最早的寿山石文化传播者

2寿山石的艺术价值

寿山石的艺术价值判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对雕塑家的雕塑材料进行观察分析,如果雕塑家能够在雕塑中充分利用寿山石料的纹理、色彩和纹理,其艺术价值首先可以被认为是很高的。二、观察寿山作品,分析雕塑家在雕刻过程中使用的雕刻技术是否相当精细细致,是否充分表现寿山的特点和欣赏价值,如果是,确定其艺术价值是否较高。三、确定雕塑家是否。

3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

3.1化瑕为瑜

寿山石原石材完美无缺的少之又少,多数带有不同程度的瑕疵、绺裂,哪怕质地温润细腻,没有明显的格裂瑕疵,也难以控制颜色的种类及分布,这是自然所遗留下来的艺术美感。为此,历代的寿山石雕刻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化瑕为瑜”的创作原则,于瑕、绺之间周旋,在展现出石材天然质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文化底蕴的深厚和雕刻技艺的精巧。如薄意大师们常在绺裂处勾勒出连绵的山脉,将断口处就势化为深长的峡谷,峰峦连绵、林泉掩映,便可独成一景。外观看似纯净的石材,雕刻进去,石头的深层之处也可能存在脏、绺懂得情况,如何巧妙地加以剔除掩盖,很是考验雕刻师的构思布局能力。如石料脏点多,则可通过对比,突出纯洁处的质地。如有的石材灰暗且有砂,可挖去砂,刻画出天然太湖石的样子,以此来衬托太湖石前仙鹤的风姿,若有绺裂,则可根据其深浅,以衣带、树干等进行化解。

3.2游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寿山有美丽的石头,亲爱的和俞连玉。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一件永不枯竭的无价之宝。寿山石雕艺术,作为中国玉石雕刻的奇迹在数百个园林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柔软、易攻击的材料,重点在于不仅看不到刀的过程,而且看不到刀的变化,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术在对于今天的石匠来说,我们不仅要把握传统工艺的精髓,还要掌握与古今兼容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工作既传统、简单又充满当时的氛围。作者在2011年创作的作品《every》中,推导、扩大了传统雕塑主题《刘海歌剧黄金恐惧》并将其纳入当代雕塑理念,以便将其纳入基于传统连续性的当代艺术创作思想。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歌剧金龟子》讲述了一个从井边借用金龟子的年轻孝顺者的故事,但勘探史上还有其他原型,因此在创作中就抓住了他财务繁荣的美好意义。

3.3三、顺“色”而为

顺“色”而为,即顺应颜色确定题材。此时的俏色运用与作品主体色调基本保持一致,顺应颜色设计构图,通过艺术创作使寿山石产生出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形象与题材,这也是俏色运用的基本手法,因而在设计时便要“顺色”取材、顺色随形。如以荔枝冻石雕刻荔枝,红色雕琢花朵或者醉态的脸部,黄色雕琢太阳,灰色雕琢太湖石,黄色刻枇杷、香蕉等更好。若是存在上半黄、下半白的寿山石原材,则可雕刻成为玉米题材;若是红黄白相间,则可根据其位置分布考虑石榴题材是否适用。颜色和谐了,再追求细工,因此便要求雕刻师对寿山石有深刻的理解,对于生活也有较深的感悟,才能够产生联想,对俏色运用做到得心应手。寿山石位列四大国石之首,但其石材大多玲珑,形状多变,并非都适合切割成章,刻意“追形舍料”不免可惜,倒不如“顺石而为,随形而作”。笔者年轻时便从饭桌上得到启发,独创了“苦瓜”题材的系列作品,在创作中顺着石色石型雕琢,瘤皱突起的苦瓜悄然诞生,或水灵欲滴、或粗壮丰满、或成熟开裂、或枯瘦干瘪、或凋萎残破……不同生命周期的苦瓜,通过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材,塑造成活灵活现的模样。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苦瓜在四季的变迁中有着细微变化,苦瓜的生长周期通常只有一年,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瓜熟蒂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都能从寿山石中找到相应的颜色进行刻画。

3.4寿山石材质美的审美标准参考

在传统收藏鉴赏观念中,关于印石的审美通常需联系评判印石质地优劣的标准,即“六德”为主要依据,再结合形制标准,予以综合分析判断。“六德”的具体内容包括:“细、结、温、润、腻、凝”六项指标。一枚印石如果兼具这六项特征,基本可以归为质地优异之列,如果同时还符合“高、方、大”的形制,通常是广受收藏界追捧的佳品了,在寿山印石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物。对于近年新加入印石收藏鉴赏的同好,“高、方、大”的形制相对容易理解,但如果缺乏对足够多的实物样本的观察和把玩(后者在收藏鉴赏行业称之为“上手”),即通过视觉与触觉取得对印石质感直观的综合认知感受,对“六德”这样偏感性的传统表述方式通常难以理解把握。在此补充两个要点以帮助理解“六德”:“好刻”与“好看”。所谓“好刻”要适合石印篆刻艺术的行刀,所谓“好看”需符合东方文化语境的审美标准。

结束语

对于创作,笔者常戏称这是“孙悟空的成佛之路”,原石的各种形状、多种色彩正如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在雕刻石头时,也似乎在雕刻着笔者自己的人生,一步步磨灭心中的焦躁、急功近利等,再一步步修炼心中的佛性,平静喜乐、善良怜悯、包容真诚、智慧坦荡等。对于笔者来说,求艺经历,便是求经之路,也是笔者对美的追寻历程。笔者也常以此自审,时刻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与探索的思考,深信终有一天会走出独属于自己的从艺之路。在当下的田黄石市场中,对石皮的注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真伪判别的层次上,更需要关注的是田黄石皮薄意雕刻的艺术价值与审美趣味。而这一雕刻艺术也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成为最能够代表薄意雕刻艺术风格与水平的形式,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赖冬生.论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与创作技法[J].名家名作,2020(12):90-91.

[2]朱臻梓.浅析圆雕技法在寿山石人物雕刻中的运用[J].名家名,2020(12):88-89.

62bbcf76956bc_html_dbbcf8cbf09e5e13.jpg

作者简介

林学铿:1976年出生于福清市,现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师,福建省雕刻艺术文化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