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购成本“深层”分析方法之价格模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浅析采购成本“深层”分析 方法之价格模型

银雪梅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对于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要占产品总成本的60%以上,例如工程机械行业装载机的采购成本约占一辆机子成本的80%,因此围绕其展开的成本分析也成为企业实现科学理性采购的关键手段。而在众多采购成本分析方法中,价格模型是其中最为“深层”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建立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是深入推进成本分析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价格掌控力,全面提升物资采购水平的重要法门。价格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对于提升企业采购成本科学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价格模型;意义;供应商;应用;成效

所谓价格模型,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研究定价机制与方法的模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采购物资变成货币的过程中,价格会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波动,由此采购价格不会一成不变,而只能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作相应调整,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建立价格模型。

一、建立价格模型意义深远

建立价格模型对企业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理性采购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利于大幅度提高采购效率

众所周知,成本分析是一项耗时耗力,且内容复杂、持续性较强的工作,它需要协同生产、技术、采购等多个部门,动用专业人才,对采购物资的特点、规范、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市场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工程之繁杂艰巨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每次采购都进行一次成本分析,不仅不利于采购效率的提高,而且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建立价格模型恰恰能改善这一困境。从成本分析到价格模型的建立,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从繁杂工作事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企业对某类物资进行成本分析后,可以根据这类物资的采购特点建立其通用的价格模型,这样日后采购这类物资,就能通过这个价格模型来确定该物资的合理采购价格,有利于大幅度提高采购效率。

——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价格掌控力

成本分析对企业增强采购价格控制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建立价格模型,则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价格掌控力。一般来说,物资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原料价格、技术含量、采购数量等。在现实中,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价值规律的主导下,同类物资的价格总是会围绕其真实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模型正是基于此理论建立的,它综合考虑了各方因素,从纷繁万象中抽丝剥茧出具有普遍性的定式,而这也为后续同类物资的采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不管各因素如何变化,企业都能通过价格模型,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实现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有助于企业建立实时、科学的调价机制,进一步增强价格掌控力。

二、摸清供应商“底牌”是关键

建立价格模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获得合理的价格,而在采购方和供应商眼里,“合理的价格”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对于采购方来说,合理的价格是获得所需产品或服务的最低采购价格:在供应商看来,合理的价格则是能够实现商品的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建立价格模型时不能“一厢情愿”单从自身考虑,还应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供应商供应价格的形成机制是有效建立价格模型的关键所在,只有了解了供应商的定价方法,摸清其底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找到供需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平衡点。

供应商的供应价格是指供应商对自身产品提出的销售价格。影响供应商供应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成本结构和市场结构两个方面。成本结构是影响供应价格的内在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成本、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要求、生产技术水平等,这是企业建立价格模型时需要深入分析、了解的重要部分。市场结构则是影响供应价格的外在因素,具体包括宏观经济条件、行业竞争程度、供求关系、技术发展水平、法规制约、采购时间和数量、付款和交货条件等。结合影响供应商价格的主要因素,企业在建立物资价格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价格分析研究。

此外,采购方还应掌握供应商的定价方法。通常而言,供应商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即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理解价值定价法、市价法和投标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以成本为依据,在产品单位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即成本+利润=价格,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卖方市场或供不应求的情况。目标利润定价法又称目标收益定价法,是根据企业预期的总销售量与总成本,确定一个目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即价格-成本=利润。理解价值定价法是以市场的承受力及采购者对商品价值的理解程度作为定价的依据。市价法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投标定价法则是根据竞争对手可能提出的价格以及自身所期望的利润来定价。掌握供应商的定价方法,不仅为企业建立价格模型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而且也增强了议价主动权。

三、价格模型的应用及成效

随着成本分析的深入发展,价格模型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很多工程机械行业企业都开始有意识地建立各物资的价格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物资的采购工作中,以实现采购价格管理的科学化,提升物资采购质量。

以生产装载机产品为主的企业为例,该企业根据实际选择日常工作中用量比较大、使用比较频繁以及有规律可循的线束种类作为目标对象。在没有模式可依,公式可循的情况下,该企业派专人深入制造厂家了解线束制造的各个工艺过程,总结出最通用的工艺制作流程。同时收集汇总各类数据,量化分解线束价格的构成及各个比例,找出与价格最相关的因素,运用数学上的线性回归和几何方程,经过多次推算、修正,最终得出价格模型的公式建立了线束价格模型。并通过模型的精细测算,优化材料定额数据,达成降成本的目标。

通过线束价格模型分析系统,开发人员对产品价格的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能够根据原材料价格行情及时调整产品价格,使采购价格更加符合市场价,同时满足用户和供应商的要求;通过价格模型分析系统,不但可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监控,而且可以对以往的价格进行追溯,真正实现价格监测的无缝连接;此外还可以通过价格模型分析系统来指导今后的合同竞价采购工作,系统很直观地提供了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比例,这对于恶意竞标或失误报价都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有效实现了线束采购过程中价格控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针对原材料占比较大,容易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的铸件、结构件类物资,该企业建立了与原材料价格挂钩的联动采购定价公式。通过市场原材料波动相应调整价格,达到合理控制采购价格的目的。企业不断收集采购物资的主要成本构成要素,并对其建立相应的价格模型,可进一步提高对物资价格的掌控能力,大大节约了采购资金。


结语

准确进行采购物资的成本分析,是规避供应商恶性报价、串通报价和低价劣质风险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推进科学理性采购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物资价格模型,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视为是对成本分析的“标准化”运作,它的作用虽不是一劳永逸,但仍不可小觑。因此,即便建立了价格模型,企业也应在后续采购中不断对其进行检验,将价格模型的价格与供应商报价、最终采购价格做细致比对,最终完善并建立供需双方都认可的价格模型。

参考文献:

[1]刘江南.新形势下价格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0(11).

[2]王金萍.新形势下机械制造类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今日财富,2020(12)

[3]刘颖.新时期价格监测工作探讨[J].财经界,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