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综述

夏洪磊

132421197008042616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在实际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引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

引言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不仅会造成环境恶化、危害农业生产、影响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还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占国土面积的38.2%。在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中,肥沃土壤的结构、肥力下降,相应地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水分蓄积功能下降从而加剧了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有关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不仅面积大、强度大,危害程度也极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是我国山地占地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不具备一定的土壤抗蚀能力,加上降水、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生态修复是以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生态重建理念为基础的修复方式,通过地表植被覆盖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绿化面积相对较少,降水量分布不均,经常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但近年来,随着种草造林、封山禁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物种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植被的修复使土壤蓄水量提升,当汛期来临时,可以发挥拦蓄的重要作用,减少洪水对河道的压力,进而降低了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可见,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为维护生态平衡指明了道路。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1植被破坏

水利工程准备施工前,有关单位应当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然后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进行基础施工。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都会对场地及周边地区的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建筑废弃物、建筑工人生活垃圾的排放不规范和建筑材料对土地的长期挤压和污染,使得该地区的土壤质量下降,使水土保持性能降低,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地面上的植被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将影响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稳定。在基础开挖施工中,为了避免对地表的破坏,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基础进行加固。否则,如遇暴雨会冲刷表面土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会使浑水冲进河里,造成水污染,甚至会造成潜在的安全危害。

2.2过度垦殖引起的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地区人均耕地量低、耕地质量差、农作物单产低,部分农民为追求生产及增加农业收入,私自开垦,过度种植,严重破坏了森林草地平衡,导致植被土地退化,进而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此外,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衰退和能源短缺,人们私自偷伐林木作为能源补充,导致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破坏,土壤裸露,生态功能恶化,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综述

3.1强基固本,全力推进“三个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淤地坝建设。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沟道坝系。通过逐个小流域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最终实现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为推行淤地坝“四变”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扎实推进小流域治理建设。按照“生态立县”的思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庄浪县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滚动发展,并与县域经济发展、水源地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治理效果,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剧的态势,为建设生态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基本建成了“以坝库绿化、封禁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梯田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模式,构筑出“乔權草结合、沟坡梁兼治、山水路并重”的新格局,为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提供了遵循。三是强势推进梯田产业开发建设。近年来,依托梯田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梯田+科技+节水+产业”的模式,促使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了“南坪万亩梯田旱作农业示范区”和“万泉高邵坪梯田+果树+水窖高效农业开发示范区”等一批梯田旱作农业示范区,基本形成了“调、蓄、用”相结合的水沙调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梯田抗旱增产能力。

3.2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来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各项资源均能充分有效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日益增多,这就会导致一些水土流失问题,而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与修复需要根据场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因地制宜进行战略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从而保证绿色工程的创造性和施工效率。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相关人员需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实际的修复工作中,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方案的理想效果。此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植被保护和随后的种植,以确保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3.3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构建相关技术体系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破坏,制定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是迫在眉睫的。需尽快巩固水土保持相关规划研究的法律地位,县级以上政府均应高度重视,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还应在完善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落实生态文明要求,贯彻生态修复规划理念,编制健全可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此外,应加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设,通过不断研究和凝练,利用该体系进行技术推广,以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虽然当前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对其相关技术体系的探究内容较少,因此,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和提炼单种或多种的配套技术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高速前进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问题频发,水土流失显然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的一大严重威胁,如果不加以改善,便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并且要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身上,引发全民参与意识,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俊天.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与经验[J].甘肃农业科技,2004(05):27-29.

[2]陈锦春.福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J].福建水土保持,2002(04):46-47.

[3]武平.全面总结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再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辉煌[J].云南政报,2002(06):38-43.

[4]许歌辛,金城.水土保持对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综述[J].吉林水利,2000(01):13-15.

[5].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座谈会在海口市召开[J].福建水土保持,199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