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王天弋1,王巍巍2

1.身份证号码:220105199105013019 .身份证号码:21028119911023912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

理论研究

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实践应用

中国对于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总结关于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雷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以控制项详细规划中的相关规定作为城市开发强度分度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将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于各项指标规定值为核心阀值。

第二类相对直接,主要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给类用地的开发强度分区为依据,这种方法适用于用地缺少控制项详细规划的约束及限制的地区。

以上两类对于城市用地强度控制的方式是国内广泛使用的控制方式,在国内目前规划行业相对领先的一些城市,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再本世纪处,上海市就颁布对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新要求,在要求中将上海市划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以上海市既有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项详细规划为规划基础,增添了使控制项详细规划更好的对接上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单元规划,这一举措,保证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可实施性,同时此举措能过对其下位规划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为城市设计提供了合理可靠的法定依据。从而实现做高层次规划能够借助单元规划直接指导城市设计,[9]对于之后的落地规划以及城市管理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缝对接”的规划控制体系。

武汉市在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武汉市规划部门对于城市用地强度控制引导主要以分区和分类的方法为主。武汉市对城市整体结构、人口分布状况、景观生态资源以及道路交通资源进行深入剖析,依据以上几个影响要素,颁布了关于城市土地强度分区的政策以及技术方法。武汉市创新的提出了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分区,但做影响要求,而是提出了韧性强度区间控制,但对于用地的整体开发容量、规模做出了上限规定,目的是不做各类用地的强制控制区间,只对开发总量的阀值进行规定,地块内部给类用地自行规划安排。同时武汉市也总结了国外对于城市开发分区的经验方法,提出了具有韧性的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方法。

在近年来,将强度分区的概念引入城市设计的案例逐年增多,其中响度已成功的规划案例就包括宁波市中心城建设强度分区规划。

宁波市中心区城区共包括六个行政区,都包括曙区、江北区、江东区、镇海区、北仑区和鄞州区。宁波市规划部门主要针对城市居住用地进行了城市用地强度分区。

宁波市规划部门制定的城市用地开发强度分区主要由连个模块组成,包括主体模块和修正模块;其中作为城市用地开发强度分区核心的主体模块是以服务区位以及交通资源为影响要素。服务区位有两个内在含义,一是城市的就业聚集区,而是作为公共服务资源聚集区。在服务中心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能减少城市居民的平均通行时间,减少了公共交通的压力。同时在公共交通节点附近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也有利于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相关研究以及实践述评

笔者通过对国内关于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国内城市城市开发强度分区控制一般是在宏观层面,依据目标的影响因素,运用特尔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个影响因子进行赋值,得到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再利用数字技术分析平台,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城市用地开发强度分区。

然后,以研究上位规划对规定的用地性质以及建筑高度为依据,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指标参数,应借鉴研究对象所处区域内类似用地的开发强度指标,同时需要总结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案例经验,将研究对象与之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开发强度指标地制定。

最后,对于尝试用地强度分区的等级划分,不应采用简单的等值划分法,,应依据建设用地的特征特性,科学合理的进行等级划分。在得到城市整体强度分区数值时,参照国外强度区间划分方法,将强度分区数值以自然间断点法划分。“自然间断点”法是目前规划实践以及数学建模中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的方法,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其作用原理是在数据间突变值最大的位置处设置其边界,此边界分类方法为目前相对合理科学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史北祥,杨俊宴. 基于GIS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以特大城市中心区高度、密度和强度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19(04)

[2]金探花,杨俊宴. 从城市密度分区到空间形态分区:演进与实证[J]. 城市规划学刊,2018(04)

[3]杨俊宴. 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 城市规划,2017(03)

[4]赵宏伟. 中国—新加坡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黄影. 精细化规划管理背景下南宁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王恩琪.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7]曹金淼. 基于公共政策的单元规划编制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