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浅谈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董亚丽

平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政编码 463400

内容摘要: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对产量危害较大,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防治技术

一、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综合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 ,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述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2020年9月15日,小麦赤霉病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对产量危害较大,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如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W. G. Smith) Sacc)和税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 (ElL et Ev) Wr)等也能引起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二、基本危害

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茎基腐: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住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春天,在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条件适宜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三、流行规律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此时,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40%以下为轻发生。在有大量菌原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或有大雾及露水大天气,气温若保持在15℃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 [3]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种子田,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2]

2.化学防治

2.1药剂拌种

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药种比例为1:500;用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选噻菌灵种子量0.15%(有效成分)拌种;50%福美双种子量0.5%拌种;40%拌种灵或拌种双0.2%拌种;75%萎锈灵250克拌麦种100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拌种100千克。 

2.2药剂喷洒

化学防治赤霉病宜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初期结合防治吸浆虫、麦蚜、白粉病,及防止小麦后期干热风一起喷治。可选用以下药剂:

小麦抽穗期:30%多·酮可湿性粉剂110克/亩左右;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毫升/亩左右;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毫升/亩左右;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70克/亩左右;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亩左右;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亩左右。每亩用水50-60千克。

小麦扬花初期: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亩左右;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克/亩左右;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亩左右;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克/亩左右;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克/亩左右;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克/亩左右。每亩用水50-60千克。

对于发病较重或抗病性差的或喷后遇雨的麦田,可在小麦灌浆初期选用如下药剂再喷施1次,亩用水量50-60千克。25%戊唑醇乳油80克/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亩;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亩;25%咪鲜胺乳油55毫升/亩;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亩;400克/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2毫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