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严平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低碳交通要求交通出行方式要向绿色交通转变,步行既是绿色交通方式也是所有其它交通方式开始和结束的桥梁,鼓励步行的城市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考虑步行环境、设施、步行者需求的多样性等,构建安全舒适便捷连续美丽活力的步行系统

【关键词】   步行系统慢行系统  规划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引发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提出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

目前成都市正在开展公园城市建设,构筑公园城市的生活、消费等场景也离不开舒适宜人的慢行系统,打造高品质的以步行为主体的慢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市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阶段新阶段,至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将形成约650公里,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对步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一、成都市慢行系统现状

1、现状居民步行出行特征

成都气候宜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是天然的适宜步行的城市,根据2016年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步行出行占据所有慢行出行的69%,而慢行出行占整个中心城区出行比例近半。其中,居民慢行平均出行距离2.5km,其中步行0.79km,非通勤性出行比例高达55%,成都休闲城市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目前已具备构建以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的条件。

2、现状步行出行问题

经过现场调研,成都步行交通系统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不足。部分路段缺乏必要安全保障设计,步行和机动车道路混合,缺乏物理隔离,行人缺乏安全感;交叉口过街缺少安全岛和行人等待区;局部人行道、部分公交站台过窄,难以满足步行宽度需求。二是步行空间缺乏连续性。交叉口转弯半径过大,造成过街距离过长;市政设施、共享单车等占用步行空间,造成步行不通畅;后期修建的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附近的步行空间没有随着站点的建设而更新,缺乏疏散空间。三是街道界面不美观。植物绿化缺少设计感,局部存在植物破败的现象;建筑外摆空间缺乏统一管理,存在侵占步行空间的现象;人行道铺装维护不及时,沿街建筑立面、街道家具、色彩等各种城市景观要素的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

二、以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标准研究

通过充分吸收国内外步行系统规划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建议在成都市打造以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时,坚持1334的总体思路。

(一)1个目标

以人为本,完善城市步行系统,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例85%的总体规划目标,让步行路可走、好走、有趣。

(二)3个原则

1.安全舒适原则。步行交通系统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人行道与道路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相互分隔,减少人车冲突,保障行人安全;步行照明等设施应符合安全要求。

2.便捷连续原则。步行交通系统应提供无障碍的连续人行道、立体步行设施、过街设施等与居住区、就业点和公共活动场所等目的地直接连通,与公共交通设施便捷接驳,与城市建筑的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有机衔接,提供适当的步行辅助机动设施,以提高交通效率,并符合无障碍要求。

3.美丽活力原则。结合天府文化特色,从行人对空间环境的视觉感受出发,综合考虑绿化带、设施带、建筑退线空间、沿街建筑立面、街道家具、色彩等各种城市景观要素的组织和设置,使行人在步行出行中体会愉悦的视觉享受;步行空间与体育锻炼、游憩休闲、商贸购物和日常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使行人在步行出行中参与丰富的公共生活,促进消费。

(三)3条策略

1、分区。根据轨道站点规划(市级和片区级轨道站点800米半径服务覆盖范围、其余站点500米半径服务覆盖范围),结合公园、文旅、大型公服、交通枢纽等人流聚集区,以及现状河道、铁路、桥梁等,划分步行片区。通过分区打


造,构建慢行交通出行网,满足慢行通勤通学、接驳公交、生活服务及购物休闲功能。对中心城区的步行区进行了划分,共分为140个步行区.

中心城区步行分区示意图

2、分类。按照出行目的差异与区域用地性质的差异,步行区域分为生活服务类、商务商业类、大型公服类、文化旅游类四类,其中生活服务类步行区105个、生物商业类步行区15个、大型公服类步行区14个、文化旅游类步行区6个。生活服务类步行区主要为生活居住,如大源、玉沙生活步行区,步行道的主要功能为散步、邻里交流以及通勤等。商业商务类步行区主要为商业及商务办公集中区,如太古里片区、大源商务区等,人行道的主要功能为通勤及购物休闲。大型公服类步行区主要为大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区,如华西坝片区,人行道的主要功能为集散。文化旅游类步行区主要为文化旅游产业区,如宽窄巷子片区、锦里片区等。

  1. 分级。根据步行路径空间分布特征、功能需求和设施特点,将步行路径划为四类:步行绿道、步行主通道、步行一般道和地块连通道。各类步行路径、步行过街设施和立体步行设施共同构成完整的步行交通网络。步行绿道指设置于公园绿地、绿化带内的步行路径。步行主通道指连接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居住密集区域、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人文历史景区,汇集各类步行交通,承担步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驳的路径。步行一般道指连接市内各类建设用地,将行人导向步行主通道的路径。地块连通道指具有公共开放性,专为行人设置用于避免行人绕行到达目的地的步行通道或捷径。

各级步行道示意图

(四)4类场景

  1. 生活服务类步行场景。生活服务类步行区,老人、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对步行环境和步行安全的要求较高,应秉持尊重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注重安全的过街设计、禁止车辆侵占人行道、控制外摆宽度和秩序、步行道一体化设计和必要的休憩空间。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做效果图\效果图\20190719w步行系统导则-罗鑫2gD.jpg

生活类步行场景示意图                    商务类步行场景示意图

2.商务商业类步行区。商务商业类步行区开发强度大,人流量大,步行人群广泛,设施分布集中,主要步行人群可分为商务办公人群和商业购物人群,应秉持以人为本,连续通畅、功能复合、活力多元的理念,注重公共交通系统联通、保障足够的安全通行空间、街道色彩整体协调和鼓励塑造开放、通透、丰富的沿街建筑界面。

3.文化旅游类步行区。文化旅游类步行区的主要活动类型为闲逛、拍照、驻足停留等,应秉持展示文化景观、保障行人安全的理念,注重照明设施、集散广场、文旅设施的设置。

C:\Users\diaoshuhua\Documents\Tencent Files\302675583\FileRecv\20190719w刁成玉琢步行系统宽窄巷子(M).JPG

文旅类步行场景示意图                       公服类步行场景示意图

  1. 大型公服类步行区。大型公服类步行区人流量大,人流方向集中,应秉持关爱弱势群体,保障步行安全、畅通、便捷的理念,注重宽敞的集散空间、无障碍通道、周边交通系统接驳等条件营造。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各种步行出行者的需求分析,特别是对步行环境、设施等的多样性需求,提出了结合步行道路两侧业态、道路类型等分区分类的步行系统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步行系统设计要点与场景,对超大城市步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 通过打造高品质、有活力的步行系统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2】《深圳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简介:严平(1982-)汉族;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交通方面的设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