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与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与应对

韩丹丹

大连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6036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不断,在网络上的突起尤其复杂。由于网络应用已趋向于全民,受众年龄段不再只集中于年轻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重读、扭曲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华民族传统等方面,来误导和颠覆社会对中国传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知与判断。在新媒体时代,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并提出应对策略有积极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 表征 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不断,在网络上的突起尤其复杂。由于网络应用已趋向于全民,受众年龄段不再只集中于年轻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重读、扭曲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华民族传统等方面,来误导社会对中国传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知与判断,企图颠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表征与危害

从传播形态上看,花样繁多,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态。网络文字是传统媒体文字传播的演变形态,主要以个人角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所谓的分析和解读,以短篇为主,符合现代网络阅读“短平快”的部分需求。图片传播相比文字更便捷,多与文字配合表达历史虚无主义诉求;另外也存在独立表达的图片形式,以表情包为主,更有以动图的方式通过动作、服装、背景、表情等带有强烈情绪情感带入性的表达方式,即对受众而言其接受性更加直接和迅速。音视频的创作较前两种形态略显复杂,具有影视的多种表达手段,对历史事件、历史阶段和价值观念的整体性具有强烈的颠覆作用。

从传播主体上看,有媒体机构,也有自媒体。媒体机构是具有完整组织的媒体,其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信息,目的是扭曲、解构客观历史,制造与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错误思潮。自媒体指信息制造者通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自媒体数字传播媒介表达错误的、歪曲的或者虚构的历史问题,目的是达到围观、点赞、转发为主。两种方式都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颠覆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内容角度上看,广泛利用读者的求真心态和好奇心态,抓住读者的感性直观进行“揭秘”和“真相”渲染,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充满“新”观点和“真”理论的推演,引导读者向隐蔽的政治方向联想,模糊历史的真实进程、发展逻辑、整体关联,折射出某种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及其价值相违背的观点,并以此形成热点话题、广泛传播,形成辐射性影响力和煽动力。

从针对群体上看,主要对象为大众群体、学术群体、政治群体。不群体的知识储备、学习背景、思维方式、社交范围等均不相同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历史虚无主义针对群体特点,打造包含不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写作逻辑、研究方法、关注点的内容,吸引和影响各类群体,产生多层次的社会面影响。

因此,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多变的传播形态,通过多种传播主体,以多样的内容与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广泛传播,产生了速度快、范围广、难以鉴别的意识形态影响力,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

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处理的一环,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乎国家立心、民族立魂[1]

第一,加强各级党性培养。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党员干部是社会领域中的关键少数,是党在全社会的“筋骨”,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关键凝聚点。所以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使其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有能力主动讲政治、讲大局,能够旗帜鲜明并强有力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既能鉴别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象,也能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对周围产生正面影响力。

第二,强化新闻舆论使命。新闻舆论工作和工作者具有天然的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职责和使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清楚所举旗帜,担当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引导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形成网络舆论攻势。

第三,规范主流媒体职责。主流媒体是网络主旋律的把控者、正面宣传的主力军,是掌握网络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主流媒体的形象、影响力会对众多自媒体产生广大的辐射作用,是自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主流媒体的职责是实事求是报道、依法报道,对报道内容负责,对社会和人民负责。

第四,加大历史知识投入。对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宣传和引导均为外力,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人的内动力发挥作用,也就是全民党史国史素养的提高。全民党史国史知识的提升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发力,尤其是针对青年人的历史教育应该得到突出重视。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强化历史涵养,逐渐形成历史观和党史观,掌握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层面应是历史知识的组合拳多管齐下,以通俗易懂、有风格、有趣味、有内容的多种形式面向大众。

第五,建立网络法治体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成为新的实践形式,网络作为社会实践的新领域,绝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意识形态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应有之意。因此,在加强网络运行规律认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的同时,要逐步建立网络法治体系,依靠完善的网络法规和制度,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已经转变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什么样的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 ,“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 因此,党的执政不可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管控,反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尤为重要。

其次,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网络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肆意传播可起到有力支撑。实现网络环境安定和网络政治安全的过程会衍生多种网络执法方式、新兴行政手段、线上线下合作关系等会为网络推进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创造环境、扫除障碍。实现的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可增强社会公平公正体验,有利于全民法治观念的推广与增强。

最后,有利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强大的隐蔽特点,隐于多领域,包括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当历史虚无主义清除干净,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环境将更加安稳和健康。

综上,通过厘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的不同角度的表征,并分析其危害,提出有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积极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1.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新媒体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危害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7CSZ002)的阶段性成果;2.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融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危害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丹丹(1988——  ),女,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大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