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茉莉花》演唱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河北版《茉莉花》演唱初探

杨蕾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辽阔。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的优秀传统音乐,其中就包括民歌。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方言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各地方发展出许多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和民族性音乐风格的民歌。本文就河北版《茉莉花》对其进行演唱分析。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演唱

一、绪论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小调体裁民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小调在我国一些地区也称之为“小曲”,是一种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的类别。小调一般指流行在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第一首“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歌”。18世纪末期,一位英国人约翰▪巴罗出使中国后,将《茉莉花》用五线谱记谱并将歌词翻译成英文,带回了欧洲,并在欧洲流传。

作为一名音乐学习者,对不同风格的同宗异流民歌的把握,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演唱技巧,还要深入了解歌曲,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歌唱技巧来表达音乐。

、河北版《茉莉花》演唱前准备工作

1、河北版《茉莉花》音乐作品结构分析

河北《茉莉花》主要有两个版本,文中主要讲河北南皮周树堂演唱版《茉莉花》。

1.1、旋律分析

1.1.1、曲式结构分析

河北《茉莉花》的节拍为2/4拍,速度为中速偏快。是非方整性单乐段,共有四个乐句,为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乐句为4+4的乐句结构,前乐节(1-4)是后乐节(5-8)的发展材料,变化重复。前乐节起始音为羽音,后乐节起始音为宫音,在调性上,主功能的强调性增强,两个乐节的结束音均为属音,旋律平稳。第二乐句起始音为第一乐句的结束音徵音,最后落于徵音,和声功能进行为属到主,更趋于稳定,听起来会更踏实。第三乐句以角音开始,出现了新的节奏,最后落于宫音。第四乐句从商音开始,结束于属音,和声稳定,与第一乐句首尾呼应。

乐句

a

a

a

a

起止小节

1-8

9-16

17-24

25-30

小节数

8

8

8

6

调式调性

A徵六声调式

1.1.2、旋律起伏

河北《茉莉花》的旋律起伏主要是以三度、四度跳进为主,偶有五度、六度、八大跳出现,主要是在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出现,第三乐句出现五度上行大跳、六度下行大跳,符合起承转合中“转”的特点。第四乐句出现五度、八度大跳,八度是在结尾时出现,突出不能采花的遗憾感。

1.1.3、节奏

河北《茉莉花》多以八分音符为主,也有十六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的出现。主要节奏型为:二八、前八后十六、大切分、附点八分、节奏较为宽敞,但有方言衬词的填入,使得宽敞的节奏有了紧致感。节奏型张驰结合,富有舞蹈性。

1.2、歌曲文本分析

歌词中,有许多语气衬词的运用,衬词多数是地方语言中的虚词,歌词较为丰富。

1.2.1、语调

“好(哎)一朵茉莉花”一句,在第一乐句中出现两次,与江苏版的一样,虽然歌词相同,但其语调有所不同。第一次“好(哎)一朵茉莉花”是“我”发现一朵茉莉花,仿佛在与人对话,诉说发现一朵美丽茉莉花的高兴,因此,整句的语调不能偏低,需要突出强调的是“茉莉花”。第二次“好(哎)一朵茉莉花”要较第一句更高,满满的夸赞之意。“好”字需要着重强调。这里的整体为愉快欢乐的语调。

“满园开花比不上它” (以下省略衬词),带有豪气的赞美感,此句中需要着重强调“比”字,声调相对较高。“我有心掐朵花戴,又恐怕看花人儿骂”中,“我有心”语调平铺直叙,“掐朵花戴”声调相对之前高,“又恐怕看花人儿”带有委屈之意,声调较低,“骂”声调在此处要高。

1.2.2、节奏

歌词许多地方方言衬词的紧密运用,使歌词的整体节奏较为密集。歌曲节奏有着轻重缓急。第一乐句中,第一次“好一朵茉莉花”,强调的是“好”和“茉莉花,因此节奏要稍重读,第二次“好一朵茉莉花”要比第一次更重,突出对比,刻画茉莉花的形象。

、河北版《茉莉花》演唱技巧

1、咬字吐字

“好”字在咬字时,除了要达到在江苏《茉莉花》中所描述的舌位以外,还要叹气吐字,硬起。 “哎””ai”,用非圆唇口形,开口呼。“咳”,舌根音,开口呼。“花”依字行腔,即发音顺序为韵头、韵腹、韵尾:h—ua—a,以“a“收音。最后一个字“骂”依字收声,直出直收收韵,先唱韵头,再收韵尾。

2、润腔技巧

明代戏曲理论家马骥德在《曲律▪论腔调》中说到“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在演唱民歌时,为达到其所需要的韵味,通常会运用润腔技法以达到此效果。在演唱河北《茉莉花》时,一定不能只根据谱面标记来演唱,灵活运用润腔技巧,能使歌唱时韵味十足。

2.1、下滑音

下滑音在歌曲的运用较多,是主要的润腔技法之一。第一乐句中第三个字“朵”、最后一个字“花”用下滑音演唱,第二乐句中“花”、“它”,第三乐句最后“咳”字都运用下滑音演唱,来展现北方女子性格爽朗的形象。

2.2、倚音

歌曲有少部分倚音的运用,特别是在长音处。第二乐句“它”,最后一句“骂”都有倚音出现,表现北方女子活泼直爽的形象。

2.3、保持音

歌曲在第二句“不”、第三句“掐”字后的方言衬词“哎咳”中,有保持音的运用,展现北方女子大大咧咧的形象。

3、地方方言

河北《茉莉花》中的地方方言主要是衬词的灵活运用,衬词多出现在强拍后,在强拍上的字,以衬词填补,不拖韵尾,直接接衬词,显得一点也不拖沓,铿锵有力。咬字吐字靠前、快速。

4、共鸣

河北《茉莉花》的共鸣位置主要在头腔、鼻咽腔,方言衬词的共鸣位置主要是头腔,突出轻盈、活泼感。声音集中在眉心,位置靠前。

5、肌肉反应

为突出河北《茉莉花》直爽大方的特点,口腔内部“小舌头”需要保持张开状态,发声的状态要积极,因此,口腔内部不能松懈,声带要迅速闭合,但又要在此基础上保持松弛。

为达到有力、干净、有穿透力的音色效果,演唱时面部肌肉需要保持活泼可爱的微笑状态。为把衬词唱清晰,使声音具有颗粒感,演唱时要有强弱对比,因此,腰腹、后背的肌肉都是积极状态,随时准备收和放。

6、律动

河北《茉莉花》因音乐风格豪迈、直爽、活泼,节奏和旋律富有舞蹈性,因此在舞台上演唱时,动作可以稍微大幅度地表现歌曲,动作要张弛有力,不能过度柔软。同时结尾处的长拖腔,有戏曲的韵味 ,因此此处的动作设计可以根据戏曲的动作来做调整和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志芳. 民歌《茉莉花》音乐南北风格之比较[J]. 大舞台,2011,(08):65-66.

[2]杨敏娇. 浅析民歌《茉莉花》在不同地域的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2011,(01):100-101.

[3]胡苹,易英丹. 民歌《茉莉花》的比较研究[J]. 四川戏剧,2009,(02):114-116.

[4]李育强. 东西南北  茉莉芬芳——不同地域《茉莉花》的艺术特色[J].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01):122-123.

作者简介:杨蕾(1995.1-),女,籍贯:四川,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